当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号角声声回响,历史的余音唤起了我们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深沉缅怀。7月16日,教师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依托印江特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场馆研学”“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进校园”等实践教育活动,筑牢青年思想根基。
一、长征会师处,红色精神燃新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于黔东苍茫的梵净山麓,木黄小镇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层峦叠嶂的群山翠谷之中。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此胜利会师,绘就了长征史上浓墨重彩的开篇画卷。
队员们沿着蜿蜒曲折的步道缓缓前行,将军山腰,巍然矗立的木黄会师纪念碑格外醒目。碑身如军旗飘扬,正面镌刻着王震将军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十九个苍劲大字。队员们驻足凝望,感受那段烽火岁月中红军将士的坚定信念。
实践队队员们自将军山巅拾级而下,抵达木黄会师纪念馆。1984年,萧克将军亲笔题写馆名,自此这里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队员们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踏入馆内,静谧的氛围瞬间将大家带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馆内陈列的历史照片、革命文物和模拟场景,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1934年的那个秋天。锈迹斑斑的枪支、褪色的军装、泛黄的日记……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红军将士的英勇与坚韧。在模拟会师场景展厅,队员们仿佛置身于当年的热烈场面,与历史对话,与英雄共鸣。
烈日当空,队员们沿着3.7公里的会师路线徒步前行。在五甲村会师柏广场,这棵历经千年风霜的古柏,虬枝盘结、苍翠如盖,至今仍傲然挺立在会师广场中央。1934年10月,它曾见证贺龙、任弼时等红军将领在此紧紧握手的历史性时刻,斑驳的树干上至今依稀可辨当年红军刻下的革命标语。如今,这棵千年古柏已成为木黄会师红色教育基地的重要地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此驻足,他们在巨型浮雕前凝神瞻仰,用镜头记录下这难忘的红色记忆。当阳光透过柏树枝叶洒在浮雕上,红军形象仿佛被重新唤醒,让参观者得以穿越时空,与那段峥嵘岁月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二、红色润童心,筑梦新时代
教师教育学院始终将红色文化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推动红色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践队队员们走进印江三小,通过红色故事宣讲、互动课堂等形式,将长征精神传递给孩子们。"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年和你们差不多年纪的小红军,在长征路上..."队员们娓娓道来的讲述,让历史的回声在教室里荡漾,引导孩子们铭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茁壮成长,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青春担使命,奋进新征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每一代人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长征史诗。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我们青年一代更应以虔诚之心赓续红色血脉,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当代青年定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来源贵师教师教育
编辑王小婷
二审杨韬
三审闵捷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