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被全网“抵制”的雷佳音,揭示影视圈“无人可用”的尴尬

2025-07-17 01:18:06闯哥聊八卦

雷佳音从“演技派”变成“全民抵制”,这反转速度真是让人没想到。

一张熟悉的面孔占据了好多部电视剧和电影,观众再喜欢也免不了有点腻。这背后其实是投资方的一盘算盘,揭示了内地娱乐圈在选角上的难题。

这话可别当作吓唬人的,细细算来,从前三年起,《满江红》、《坚如磐石》、《第二十条》、《长安的荔枝》、《酱园弄》等各种影视作品里,几乎都能看到雷佳音的身影。

张艺谋、冯小刚、曹盾、陈可辛……戏换了导演,演员依旧没变。

观众们开玩笑说的“含雷量”越来越像以前大家吐槽的“含腾量”了,不过沈腾后来懂得适当抽身、放慢了节奏,而雷佳音还在档期里连续不断地忙活着。

不少网友调侃说:“雷佳音是不是救过内娱的命呀?”、“怎么哪儿都能看到他?”到2025年,他的片单上还剩下11部没播出来,密集的曝光让观众对他的新鲜感逐渐减弱。

人物变了,海报背景也换了,名字也改了,气质还差不多,情绪也差不多,观众看久了,慢慢就麻木了,脑子里全是那个人的影子。

一看他的片单,满屏都是中年男人的委屈、沉重和时代的压抑感,剧情虽然有点差别,可内在的核心一模一样,让人觉得挺熟悉的。

一开始,雷佳音凭着“窝囊男人”这个标签混得挺火,从《我的前半生》的陈俊生,到《人世间》的周秉昆,再到《长安的荔枝》里的李善德,都是那种苦命、中年、憨厚、忍让的角色,标签换了个马甲,可内在的本质依然没变。

不管背景怎么变、年代怎么换,最终都变成了一个满脸委屈、缺少表达的熟悉面孔。

从话剧舞台的打基础,到在《黄金大劫案》中为了镜头拼尽全力,再到凭借《我的前半生》里的“前夫哥”一角彻底火起来,这一路上不断打磨演技,也不断积累人气。

p>

唉,曾经那个专心琢磨角色、宁愿拒绝无意义邀约的年轻人,如今档期排得满满的,各种露脸的机会接连不断,资源越丰富,观众对他的信任感反而逐渐在减弱。

特别令人头疼的是,这些问题恰恰落在国产影视剧长期存在的选角老套和内容一成不变的毛病上。

两年前,观众就笑谈张译是“正义警察专业户”,而沈腾则成了“搞怪耍宝的代言人”,至于黄磊、徐峥、黄渤……他们不都是各自有拿手的套路嘛。

时间一长,人们的兴趣逐渐变成了反感,直到引发了网络上的“抵制”潮流。

说到雷佳音,演技还是挺过关的,人品也挺端正的,甚至一度被观众认为是“中年男演员中挺靠谱的那一拨”。

像他这么优秀的中年男士,是怎么被投资方看中的呢?

雷佳音经常出现在大家眼前,和他平时待人的方式还真有点关系。

一部电影从筹备到上映,拖上几年,已经是常事了。在这个过程中,能做到不惹绯闻、不搞粉丝团体、不耍大牌,还能随叫随到的男演员,真不多见。

张艺谋、冯小刚、陈可辛、姜文这些导演在不同场合提到雷佳音时,都用了“好用”这个词,归根结底就是说:既能演,又不惹事。

选定演员一旦换人,就得重新签一堆合同条款和宣传方案,麻烦得很。

顶流出事、流量制造麻烦,这么一来剧组的开销都能翻一番都不觉得奇怪。这个时候,雷佳音这种既没有粉圈闹事也没有负面新闻的演员,就成了制片方放心的稳妥人选。

编剧汪海林曾经说过,有些演员之所以能一直出现在电视或电影里,基本就是证明“市场、资本和导演都认可他”。

在某种程度上,这既算是一种演员的保障,也反映出整个行业的难堪。

毕竟,那种跟流水线似的剧本,几乎不给新人留下啥试水的空间。

就算是有抱负的新人想碰碰运气,可惜投资方也未必愿意等着他慢慢摸索。

再说,雷佳音其实付出了不少,近五年来奖项拿到手软,《人世间》之后更是连续斩获金鹰、飞天、白玉兰,“大满贯视帝”这个头衔铁定了,片子不给他,投资方都觉得每次都亏了一个小目标。

可偏偏他们不晓得节制,俗话说“万恶淫为首”,做事得有个度,不能太过头。

看到雷佳音这么频繁地推出新作品、频频亮相,官媒都忍不住了,直接点出,不客气地提醒他:“又是你。”意思是提醒大家,不论是雷佳音还是后来的人,都是需要放慢步伐,把出色的作品当成护身符,而不是单纯靠露脸来证明自己。

观众对于耐心是真心不嫌少,只要角色能变换,剧情能新颖,脸熟其实也没什么。惧怕的,是缺少新意,没有新点子,就只剩一张脸和重复的演绎,没什么意思。

对雷佳音来说,眼前这次“翻车”既是个转折,也算是个契机。未来会有不少导演愿意找他合作,不过能不能像宁浩当年那样为他开辟一条新路,还是得看他自己是不是还愿意腾出时间来挑选剧本、背台词、反复打磨角色。

演员得懂得留点空间,这样作品才有看头。观众愿意花钱买票,也得看这个表演值不值得。

熟悉的面孔有发挥的空间,但得避免一味照搬。观众的耐心得好好利用,行业的退路也要提前留好。雷佳音还值得观众继续关注,前提是作品能匹配这份喜欢。

和几十年前比起来,国产剧的演员阵容和故事内容都很丰富,比如陈道明,不仅能演康熙,还能扮演齐桓公;陈宝国在年代戏里展示过铁血硬汉的形象,在新作品中又变身为神秘莫测的古代医官。即使是偏娱乐的古装剧,也总能挖掘出一批演技出彩、各有特色的配角。

可以说,这场“抵制雷佳音”的风波表面上像是一个人的事情,但实际上暗藏着整个剧本市场的乏力和缺乏新意。

要是预算宽裕点,想搞点精品,结果就容易陷入“稳妥牌”的死循环:用他,基本不会出问题;换新人,风险就变得不确定。为了票房和避免翻车,最终还是绕不过那几张熟悉的面孔。

时间一长,演员也就没了试新道路的空间,观众逐渐觉得没新意,整个行业就这样陷入了自我束缚的怪圈里头。

再说回雷佳音本人,他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早年他受过话剧舞台的洗礼,明白角色得有血有肉才能站得住脚。可如今,一个剧紧接一个剧,可以慢慢品味剧本、琢磨角色的时间少得可怜。

对演员来说就是消耗,而对观众而言就是折磨。

这次,观众用“抵制”这个词提醒了剧组,也让雷佳音意识到——演得再多,也未必有出头之日;演得再扎实,也不代表一成不变就能稳定前行。

当舆论的潮水已然汹涌而来,是否选择减缓节奏、反复琢磨剧本,跳出现有的“窝囊废”框架,已经不再是雷佳音一个人的决定,而是国产剧是否愿意与观众真诚交流的关键起点。

娱乐圈一直有很多机会,但真正缺的,是对内容负责任的那份耐心。

结语一句话:木头不经过雕琢,难成大器;人也是如此。观众喜欢生动的人物,也期待演员偶尔“隐退”一下,去生活,去萌发新的可能性。

或许雷佳音应该歇一歇,把那张熟悉的面孔暂时收起来休息一下。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