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发现没?
当年春晚舞台上那对“喜剧黄金搭档”,如今活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样——一个为了拍电影能为一件衣服的盘扣折腾到重拍,一个在直播间里卖货能把人气炒到两百万;一个住着老小区早上五点起来练功,一个开着好车穿着讲究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幽默劲儿。
陈佩斯和朱时茂这对曾经让全国观众笑到拍腿的老伙计,咋就走成了两条不同的路?
咱们今儿就坐这儿唠唠这事儿。
先从陈佩斯说起。
好多观众可能不知道,现在在电影圈里以“较真”著称的陈佩斯,早年间也是从最基础的活儿干起来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刚进北京的话剧团那会儿,不过是个十八九岁的小年轻。
有次演个没台词的小兵,导演都明确说了“你就扛着枪从台上走过,别带多余表情”。
可这小伙子偏不——他琢磨着,小兵也是人,哪有不紧张的?
于是走着走着,他偷偷抬了下眼皮,又迅速低下头,就这么个细微的动作,把导演给喊住了:“哎哎哎,这小子刚才那眼神有戏!”就这么着,原本没名字的群众演员,成了有台词的“小兵甲”。
打那以后,陈佩斯就落下个“轴”的名声——演戏不凑活,写剧本不将就。
后来他跟朱时茂搭伙上春晚,俩人把小品《吃面条》演成了经典。
您可能不知道,这俩人为了一句台词能琢磨三天。
比如那句“导演,您看这面条得劲儿不”,原本剧本写的是“导演,这面条挺香的”,可陈佩斯非说:“咱演的是跑龙套的,哪懂啥叫香?应该是心里犯嘀咕,又不敢直说。”于是改成了那句带着点犹豫的“得劲儿不”。
就这一句,让全国观众记了三十多年。
再后来,陈佩斯遇到了事业上的坎儿。
因为版权纠纷,他被暂时“请”出了春晚舞台。
那时候好多人都替他不值,觉得他要是服个软,说不定还能接着演小品。
可您猜他咋着?
他没去求人,也没抱怨,反而去了郊区种树。
白天扛着锄头在地里干活,晚上点着煤油灯写剧本。
有回写动画片《宝莲灯》里孙悟空的笑声,他光琢磨这事儿就从半夜十一点熬到凌晨三点——得是啥样的笑声?
调皮?
倔强?
最后他琢磨出七种不同的笑法,导演听了直拍大腿:“就你这股子钻劲儿,不当演员可惜了!”现在他拍电影版《戏台》,更是把这股子“轴”劲儿发挥到了极致。
电影里有场戏需要民国时期的长衫,他带着服装组跑了七家裁缝店,就为了找对盘扣的样式。
“那个年代的长衫,盘扣不能太花哨,得符合人物身份。”他说。
结果拍的时候,演员穿了件盘扣稍微歪了半分的长衫,他当场喊停:“重拍!”p>
有人劝他:“差不多得了,观众又看不出。”他急了:“观众看不出,但我自己知道不对,这戏就砸了。”后来尹正能演上男一号,也是因为他有京剧底子——陈佩斯看了他的试镜视频,觉得这气质跟角色“严丝合缝”,连说话的语调都得调整。
就这么着,一部电影拍了八遍,最后上映的时候,好多观众说:“看着累,但看完还想再看一遍。”再说说朱时茂。
这位当年春晚舞台上的“帅哥演员”,现在活成了直播圈的“老熟人”。
去年他和陈佩斯一块儿在直播间重现《吃面条》名场面,弹幕瞬间刷爆了——在线人数蹭蹭往上涨,最高到了两百万。
单场带货破七位数,这成绩搁谁那儿都得说声“漂亮”。
可您以为他靠的就是“怀旧”?
那可小看他了。
现在的朱时茂,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会演小品的演员了。
他学直播、谈合作、接代言,啥都研究。
有回卖茶叶,他专门跑到茶园考察,跟茶农聊了半天怎么挑茶叶、怎么保存,直播的时候说得头头是道,观众买得也放心。
还有一次直播搭档没来,流量当场掉了不少,可他也不慌,跟观众唠起了家常:“今儿老陈没来,我自个儿给你们表演个小魔术——当年春晚没演完的那个!”说着变了个小戏法,弹幕又热闹起来了。
最有意思的是,俩人私下还保持着联系。
朱时茂有时候在直播间里聊起陈佩斯,总说:“我这儿卖货他那儿磨戏,各忙各的不挺好吗?”
陈佩斯被问起老搭档,就四个字:“他选的路对。”您别说,这话说得实在——一个住着老小区,早上五点准时起来练晨功,排话剧的时候连个眼神都要抠半天;一个住着宽敞的房子,出门有车,直播的时候随便开个玩笑还是当年那股子机灵劲儿。
话剧场里《托儿》巡演场场爆满,年轻演员管他叫“师父”;带货后台备货单堆成小山,合作方都夸他“实在”。
现在回头看,他俩的选择其实都有道理。
陈佩斯要是当年没“轴”劲儿,说不定现在就是个综艺里的“搞笑嘉宾”,偶尔露露脸;朱时茂要是没转型的勇气,可能早就被观众忘了。
就像咱老百姓常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愿意深耕自己的领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有人愿意尝试新东西,把老本事用出新花样——这两种活法,都没啥不对。
前几天跟邻居聊天,她说:“我儿子学画画,老师总说他‘太轴’,一幅画改八遍都不嫌烦。”我问她咋想的,她说:“我觉得挺好,做事认真的人,到哪儿都错不了。”其实这话放在陈佩斯身上也适用——他对艺术的“轴”,其实是对观众的“负责”。
您看他拍的电影,观众看完都说“值”,这不就是最好的回报吗?
再看朱时茂,他现在直播带货,好多过气艺人都去找他帮忙。
潘长江、郭冬临都去过他的直播间,连带货话术都带着当年春晚的影子。
有人调侃:“朱时茂的直播间成了‘过气艺人再就业基地’。”可我觉得,这哪是“再就业”?
分明是“新机会”——把老观众的情怀变成新事业的动力,把过去的名气变成现在的底气,这咋就不行了?
说到底,不管是陈佩斯的“死磕艺术”,还是朱时茂的“直播创新”,都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把当年在春晚舞台上攒下的人气,变成了现在的底气;把观众当年的笑声,变成了现在的信任。
就像咱老百姓过日子,有人喜欢守着老手艺慢慢打磨,有人喜欢试试新买卖闯闯市场——只要踏踏实实干,认认真真活,都是好样的。
现在再看这对老伙计,一个在话剧院里跟年轻演员抠细节,一个在直播间里跟观众唠家常,虽然路不同,但都在认真活着。
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答案了吧?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