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言】在贵阳,看见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智慧与担当

2025-07-12 01:30:16当代先锋网

全球生态危机的声音,从贵阳向全球发出;应对世界生态危机的策略构想与成功经验,从贵阳向世界传播。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日前圆满落幕,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代表,汇聚贵阳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

人类的共同家园蓝色地球,正在遭遇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全球生态治理是超越国界的共同责任,超越文化差异的共情叙事。论坛发布的《2025贵阳共识》,凝聚了全球智慧,体现了论坛担当。

【一】生态危机,全球没有局外人

贵州地处内陆,距离海洋遥远,但气候生态同样受到海洋调节。

南极与南大洋在调节全球气候、碳循环、海洋环流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野生救援中国首席代表余冲介绍,公众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了解不足,关注和参与海洋保护程度较低,缺乏守法意识和对海洋物种保护基本的科学认知。

保护国际基金会(CI)蓝色自然联盟共同主席洛尔·塞拉·卡茨介绍,如果想维持一个具有韧性、生物多样性以及生产力的海洋未来,就至少需要对30%的全球海洋实施有效保护,但现在受到保护的海洋只有8.6%。

与海洋相比,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威胁,更多人有切身体会。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王朋岭说,过去十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更是创下新高,空气中导致变暖的主要气体浓度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21年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向世界宣告,人类正面临三重生态危机:一是气候变化,二是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三是污染和废物。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驻华代表涂瑞和指出:“这三重危机相互关联,一个危机的恶化会导致另外两个危机的恶化,一个危机的缓解会促进另外两个危机的缓解。”

生态三重问题相互关联,而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又相互影响。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陈莉说,生态问题会像“蝴蝶效应”一样,跨越国界、穿越山海影响全球每个国家和物种。

安提瓜和巴布达是一个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因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以及极端天气正在改变当地人民的生活。该国工党书记处成员安妮卡·李建议,以本次对话会为契机,共建一个更绿色、更公平、更具可持续性的世界。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全球视野关切世界生态危机,呼吁携手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化解全球生态危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二】中国行动,担当彰显引领力

中国行动,世界看得见。

论坛上,有给中国环境保护分享成功经验和良好建议的,更有对中国务实行动、破解难题的中国方案进行点赞的。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哈西娜·穆里,就高度评价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表示:“我要赞扬中国长期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介绍,自2013年实施《大气十条》以来,全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迅速下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排放量较峰值分别下降了77%、32%和53%,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两山论”是人类社会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可为全人类所共享共有的宝贵思想财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中心副主任郝海广进行经验分享,提炼出“护绿换金、增绿添金、聚绿成金、借绿生金”4种转化路径。

中国的实践,正如世界银行中国局首席环境经济学家乔万宁所言:“起步点是环境保护,但与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不冲突。”中国自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新能源产业逐步进入市场力量驱动的大规模发展阶段。“十五五”时期,是绿色转型、美丽中国建设由理念到实践全面深化推进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窗口期,中国的绿色经济将覆盖更广、规模更大。

所罗门群岛副议长莫里斯·托伊雷纳说,论坛对生态文明的不断探索与中国的前瞻性理念、政策和行动一脉相承,为世界各国树立了鼓舞人心的典范。

【三】贵州样本,“前沿阵地”显价值

贵州被赞誉为生态文明的中国样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

贵州,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重任,一个原因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宁,介绍了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现状与挑战,并指出:“中国西南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也是山地生态保护的‘前沿阵地’。”一言以蔽之,贵州的生态保护,是中国所需,也是世界所需。

党委政府有行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拓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两山”转化路径,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企业有成效。贵州磷化集团在磷矿石年消耗量减少400万吨的同时,工业产值逆势增长近300亿元,更在全球率先实现千万吨级磷石膏高值化利用,为破解这一困扰国际化工界数十年的固废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科研有支持。贵州大学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生态环境人才,建设了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生态文明贵州研究院和西部现代化研究院等一批研究平台。

金融有支撑。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达8404亿元。贵州农信累计创建“生态账户”62.91万户,发放“生态账户专项贷”209.88亿元,有效促进149.68万亩森林、27.05万亩茶园、20.24万亩高标准农田、81.99万亩绿色农作物等生态资源价值实现规模转化,为保护农村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作出贡献。

老挝科技和通信部副部长、老中友好协会副主席赛萨纳,评价贵州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成绩斐然,并期待以中老铁路为纽带,推动更多绿色产业项目落地,让合作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贵阳的生态文明之声,世界将有回响。正如新华社总编辑吕岩松所说,论坛上汇聚的真知灼见、达成的重要成果,将为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点亮新的坐标,为加速全球发展绿色转型进程提供新的启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伍少安

编辑金妮

二审伍少安

三审蒋叶俊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