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7月11日讯(记者逯广宇实习记者李安琦通讯员吴浩然刘广金)“上级规矩似春风,吹绿津城郁葱葱,移风易俗化春雨,新时代文明树新风......”近日,德州市宁津县津城街道洼刘村“吨半粮”为农服务中心内欢声笑语,“新风剧场”首场演出《婚事新办乐融融》正在上演。居民自导自演的情景剧,将高价彩礼的烦恼与简办新事的喜悦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掌声不断。这生动的一幕,是津城街道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鲜活注脚。今年以来,德州市宁津县津城街道创新打造“文艺赋能文明新风”系列活动,将婚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政策要求融入小戏小剧、杂技表演等本土艺术,累计开展20余场"沉浸式"演出,让移风易俗从“纸上条文”转化为“生活实践”,为乡村文明注入新动能。
精准宣教润心田,新风理念入脑入心。津城街道着力构建“线上+线下+互动”三位一体宣传格局,让文明理念精准滴灌。线下阵地扎根乡土,在各村显著位置绘制“新风文化墙”“移风易俗宣传栏”,图文并茂展示新风尚、新典型。组建“津骑兵宣讲团”“青年新风说”等13支特色宣讲队伍,将新风尚编成快板、三句半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讲演240余次;线上平台联通乡情,依托视频号、村民群,定期推送政策解读短视频、典型案例图文,开展“晒晒我的简办婚礼”“最美家风”线上征集活动,挖掘身边榜样,用真实故事触动人心;精准滴灌分类引导,针对适婚青年家庭,发放《新婚新办倡议书》,针对老年群体,编制《身后事从简关怀手册》,共计发放5000余份。洼刘村宋大姐感慨道:“以前总觉得丧事办得大才有孝心,现在明白了,量力而行、家庭和睦才是最大的体面。”
制度约束树规矩,自治机制落地生根。津城街道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主体作用,让移风易俗有“规”可依、有“力”可行。完善公约明标准,指导各村通过居民议事会、线上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将“红事新办、白事简办、余事不办”的具体要求写入修订完善的《村规民约》。例如洼刘村明确“提倡零彩礼或低彩礼,红事宴席不超过10桌,每桌标准不超500元;倡导文明治丧,简化仪式,时间不超过3天”。建强队伍抓落实,92个自然村推选“两委”成员、党员及村民代表组成“红白理事会”,赋予其宣传引导、协调服务、监督评议等职能。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流程指导、矛盾调解等“一站式”服务。创新机制促长效,全面推行“红白事备案承诺制”,村民需提前向理事会报备,建立“文明积分”制度,将遵守村规民约、参与志愿服务、简办红白事等行为量化积分,可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目前,街道92个自然村均完成公约修订并建立有效运行机制。
邻里互助显真情,减负增温暖民心。津城街道将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作为移风易俗的落脚点,以暖心服务化解“面子”难题,传递邻里温情。互助服务降成本,各村自发组建由热心村民、乡村厨师、能工巧匠等10余类人员组成的“红事帮办团”“白事互助队”,为选择简办红白事的家庭提供免费或低偿的场地布置、简单餐饮、仪式主持、车辆协调等17项互助服务。共享资源减浪费,建立“村级新风共享站”,鼓励居民捐赠闲置的婚庆装饰、音响设备、桌椅餐具等物品,实行“免费借用、用后归还、损坏自修”的共享模式。特殊关怀解民忧,针对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等6类群体,由村“两委”牵头、红白理事会和党员志愿者具体负责,提供“身后事”“身后事”关怀代办服务,从手续办理到后事安排,给予全程协助,切实减轻其经济和心理负担。
文明新风吹遍了津城街道的每个角落,悄然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津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俊江表示,“下一步,津城街道将持续深耕精神文明建设,以更实的举措、更暖的服务,让移风易俗之花常开长盛,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绘就居民幸福生活新图景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力量!”
责任编辑:霍艳英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