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沿河自治县官舟镇司法所一间安静的辅导室里,社区矫正对象张某某(化名)正专注地跟随心理咨询师进行呼吸练习。“以前火气上来就控制不住,现在学会了‘踩刹车’。”他轻声说。几个月前,因一时冲动触犯法律,张某某陷入深深的懊悔与自我封闭,“总觉得抬不起头”。
张某某的困境,是沿河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日常面对的一个缩影。面对矫正对象普遍存在的“情绪调节能力薄弱、行为后果认知偏差”等难题,该县近年来探索出一条以“科学分类、智慧监管、社会协同”为核心的工作路径,确保社区矫正对象“管得住”“矫得好”,全县社区矫正对象无脱管漏管、无重新犯罪。
“一人一案”:量体裁衣的精准施矫
沿河县司法局并非“一刀切”。
走进社区矫正中心,工作人员正依据最新研判结果,调整一位矫正对象的管理等级和方案。“我们把他们科学划分为‘严管、宽管、普管’三类,”一位工作人员边翻阅档案边解释,“核心是‘一人一案’,像张某某这样的冲动型犯罪,方案就着重情绪管理训练和法律认知纠偏。”
定期评估矫正对象的接受情况、行踪轨迹和心理状态,让矫正方案始终“对得上”“跟得紧”,如同量体裁衣般精准。
“智慧之眼”:科技赋能的严密防线
在县“智慧社区矫正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实时跳动着全县社区矫正对象的信息。这个投入200万元建成的“中枢大脑”,集成了常态化点名、立体化防控等功能。
“以前靠腿跑,现在靠数据跑。”中心负责人指着屏幕介绍。依托贵州省社区矫正智慧管理系统,“矫务通”“在矫通”政务终端与微信定位核查模块无缝衔接,构建起“中心主控+移动延伸”的智能监管网。
今年以来,系统已精准完成人脸签到核查84150人次,织密了防止脱管漏管的“电子围栏”。
“暖心帮矫”:协同助力的回归之桥
矫正,不仅是监管,更是帮扶。
在沿河自治县一处安置帮教基地内,几位社区矫正对象正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学习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心里才踏实。”其中一位说。针对就业、生活困难的矫正对象,县司法局联动就业、民政等部门,开展“暖心帮矫”:送岗位信息、协助申请低保、落实临时救助。
解矫前一个月,“回归需求评估”便已启动。工作人员深入家庭走访、个别恳谈,摸清就业意向和家庭支持情况,形成“一人一策”帮扶方案。
2025年以来,已帮助3人成功就业,6人享受低保,3人获得临时救助。冰冷的“矫正”二字背后,是助力他们跨越障碍、从“被动服从”走向“主动融入”社会的温暖桥梁。
“让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都能顺利回归、成为守法公民,是我们不懈的目标。”沿河自治县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三聚焦”模式,以高质量社区矫正工作护航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铺就更多新生之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何永利
一审方勇
二审田洋
三审欧阳海南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