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杉实习生玉鲁格谢芷珊)7月7日,武汉经开区教育系统开展校级干部培训暨2025年重点课题中期成果交流活动。全区校长、书记们,通过一场“期中答辩”,生动呈现各校在“学科融合”“体教融合”“人工智能+”变革中的教育成果。从AI精准施教、学科融合发展,到做好体育加法、家校协同创新,为培育时代新人输出了一系列具有示范价值的“车谷经验”。
数字教育:技术重构教学新生态
在人工智能赋能下,传统课堂正向“人机协同”的智慧生态跃迁。神龙小学将AI智能体“龙龙”嵌入英语教学全流程。课前,“龙龙”以动画创设情境;课中融入武术、象棋等传统文化元素,打造沉浸式对话环境;课后智能评价学习成果。这一实践推动“师生二元课堂”升级为“师-机-生”三元协同模式,通过AI助研、助教、助学,构建数智融合的“三师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显著提升。
美育与AI并行是现代智能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新方向,沌口小学以书法美育为切口,运用数字技术破解传统文化传承难题,与湖北开放大学开展“老幼同上一节课”云端书法联动,通过智能设备实现“跨代共学”与文化反哺;构建“数字美术馆”,高精度复刻书法作品,实现“闭馆不闭展”。
学科融合:五育并举催生创新范式
以课程重构打破学科界限,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焕发新生命力,多所学校都致力各学科的融合创新。
三角湖小学构建“中国心、世界眼、创新力”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形成“1个核心理念+4类课程+4个维度”的“1+4+4”模式。课程《英雄“纹”章》融合语文、英语、艺术与AI技术,引导学生设计英雄徽章,实现了学科融合与人文素养的双重突破。新华小学以“三维课程”夯实科学根基,通过科技普及课程构建“机械启蒙→编程进阶→AI创新”的螺旋上升链,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埋下种子。
年初的“哪吒热”现象引发了黄陵小学校长周飞的思考,她带领老师们探索其背后的育人价值,在教学中深挖教材思政元素,构建了“学科知识-思政元素-育人目标”三维融合体系,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江汉大学实验小学依托集团赋能,构建“科学+课程图谱”,以“科学+”贯通五育,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科学+行为教育”的学习生活。
此外,借力“爱山联盟”,与爱莎国际学校开展深度学科碰撞的军山小学,邀请外籍师生带来了16节跨文化课程,社会反响热烈,未来计划打造可持续协同机制。
体育教育:科学赋能助力全面发展
紧扣加强体育融合,各小学各显神通,打造出“基础稳固、道路通畅、处方科学”的教育新范式。
在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方面,各校通过大课间设计筑牢学生健康根基。其中,官士墩小学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以“3+2+1”黄金架构保障学生运动时长;更将艺术与运动跨界融合,创编《绳彩飞扬》等跨学科课程,一学期间全校跳绳优良率从58.3%跃升至87.6%,孩子们迅速成长蜕变。
针对体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以及学段衔接问题,洪山未来学校贯彻“九年一贯制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础+特色+拓展”三级课程体系,开设了丰富课后服务课程,覆盖90%以上学生。校长叶丹介绍,学校每年举办2次运动会,参与率达100%,“小眼镜”“小胖墩”分别下降2.8%和2%。
值得关注的是,科学化、个性化正成为体育教育发展新趋势。其中,育才二小打破学科边界,突出体育在“五育并举”中的C位,推动“体育+思政”融合互促,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运动损伤率降低20%,个性化训练方案全覆盖。
家校社协同:三维联动共筑育人新生态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当下,各校通过课程创新与制度突破,推动家校社三方从“物理结合”迈向“化学融合”的质变。
当前,拓展共育场景成为构建育人新生态的关键突破点。新城小学致力于构建“四级课程体系”,累计开展“家长课堂”76期,覆盖家长累计达到1.5万人次。副校长陈婵还提到:“学校联动11家社会单位开展28场社会实践,使社区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无边界教室’。”
在日常生活层面,育才小学致力于打通家校联系通道,实现共同监督与共治共享。副校长杨纯芳介绍,学校推行校长陪餐制与膳食委员会监督,并通过每月“家长开放日”确保食材溯源透明化,是构建家校“联盟”的典型经验。
据了解,接下来两天,各中学负责人也将同步开展中期成果交流,会议期间还将开展人工智能、校园安全、教育强国规划纲要等相关主题培训,并投票选出“最具参考价值案例”,从启发性、创新性、可复制性上综合评价各校成果。【责任编辑:黄培】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