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五大振兴新实践

2025-07-03 12:17:27大众网

近年来,东平县梯门镇坚持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按照“政府引导、干部带头、资源整合、大户带动、群众参与”的发展思路,以特色农业全域发展为依托,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发展空间,探索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梯门实践。

种苗培育大棚(郝晨供图)

产业振兴,筑链强基,全产业链托起“聚宝盆”。梯门镇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立足资源禀赋,深挖特色优势,奋力书写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规模扩张夯根基,特色农业全域兴。科学规划“一核驱动、一轴贯通、多区协同”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深化推广“春瓜秋菜”高效轮作模式,设施农业种植面积突破3.6万亩,42个设施农业种植基地串珠成串,成为产业发展硬支撑,成功带动了2000余名群众包棚种棚,4000余名群众在特色农业产业链上就业创业,家门口鼓起“钱袋子”。链条延伸增效益,产业体系立体构。合纵连横构建完备产业生态。横向拓展,贯通蔬菜育苗、食品加工、农资经销等关键环节;纵向深化,融合休闲观光、现代农业示范、研学实践体验等多元业态。高标准建成集种苗培育、果蔬种植、经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并带动包装加工、农资供应、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服务的全链条增值。

获奖的“棚专家”和“新农人”(郝晨供图)

人才振兴,引凤归巢,“棚专家”与“新农人”共育沃土。将人才视为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着力构建多层次、专业化人才支撑体系。引凤归巢筑平台,激活创业“新引擎”。优化政策与服务,大力吸引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人才返乡。重点回引宗海滨、王波等青年和商业人才,鼓励创办家庭农场、发展智慧大棚。提供精准包保、贴息贷款、免费技术服务等,让其留得住、干得好,示范带动农户更新理念,打造产业升级“人才方阵”。精培本土“棚专家”,夯实技术“硬根基”。聚焦全链条技术需求,联合伟丽、海泽拉、瑞克斯旺等龙头企业,开展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精准培训。发挥王兴宝、吕长芳等能手“传帮带”作用,组建技术服务队,通过“棚间课堂”手把手传授轮作、套种等实用技术。年内培训3000人次以上,培育200名本土“土专家”“田秀才”,确保重点村技术带头人全覆盖。育强多元经营主体,织密产业“服务网”。围绕产前产后环节,培育专业化服务主体。做强流通:扶持张玛丽、李金虎等“蔬菜经纪人”,提升电商直播、市场对接能力,打造“金牌经纪人”队伍。做优服务:支持主体转型为集技术、农资、收购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组织,构建“一站式”体系,培育30余家高信誉度经营主体。

高标准建设的农业生产道路(郝晨供图)

生态振兴,绿色循环,低碳大棚描绘“山水画卷”。将生态优先理念深植设施农业发展血脉,以绿色技术革新、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园区示范为抓手,绘就产业繁荣与绿水青山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绿色种植技术破局,源头筑牢生态屏障。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东沟流设施农业片区依托水肥精准滴灌、生物天敌防治、防虫网物理阻隔等综合手段,实现作物健康生长与土壤生态保护双赢。结合“春瓜秋菜”轮作模式,有效缓解连作障碍,显著提升土地可持续利用效率,从源头斩断农业面源污染链,守护一方水土洁净。尾菜瓜秧变废为宝,循环经济点绿成金。与东平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深度合作,科学测定辣椒、圆茄、瓜秧等不同废弃物热值,按类别以20元/吨的价格定向收购,统一清运至发电厂焚烧转化为清洁电能。政府补贴组建专业运输队,实现尾菜“日产日清”,单棚处理成本仅20元。破解病虫害传播与环境污染难题,让昔日“负担”变身绿色能源。生态园区示范引领,重塑产业绿色形态。精心打造果蔬康生态产业园、泉灵农场、原山农庄等现代化生态园区标杆。园区规划注重生态本底保护,广泛应用太阳能杀虫灯等低碳设施。

采摘装箱的梯门大樱桃(郝晨供图)

文化振兴,耕读传新,温室里的“乡愁”与“新韵”。在现代化乡村建设中保留乡村肌理、突出乡土风味,让“乡村符号”在振兴窗口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紧盯群众需求,加快设施提升步伐。持续完善片区内产业、乡村配套设施,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群众调整种植业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改善基础设施为着力点,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文明实践落地生花。高标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处,实现片区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美丽庭院评选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神救山、王宪墓、灵泉寺等梯门特色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下乡、惠民演出、特色宣讲活动150余场,惠及群众上万人次。积极推进“一村一品”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创建“童心港湾”“古树古稀”志愿服务项目,让文明浸润乡土,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人居环境焕发新貌。高点定位、细处着手,全力推进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文化“六化”提升,修建提升道路9万余平方米、绿化约1.5万平方米,村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通过村内人居环境整治,实现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环境优美宜居,带动创建省市县乡村各类美丽庭院2100余个。

喜获丰收的梯门螺丝椒(郝晨供图)

组织振兴,党建引领,跨村联建共筑“致富共同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胜势。建强园区党委,构筑服务“主心骨”。成立梯门镇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聚焦土地流转、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关键环节,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精准化、全方位服务,筑牢产业发展的组织根基。深化跨村联建,激活抱团“新引擎”。打破村域界限,推行事务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抱团发展模式,共同做优产业。以瓦庄片区为示范,各村通过跨村联建,村均增收近50万元。创新建立“党支部+合作社+社会资本+群众”联农带农机制,实现暖棚亩均年收入超5万元、冷棚超2万元,进棚务工群众日薪100元、年收入2.5万元。聚焦产业链“育”人,锻造先锋“生力军”。在产业链上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带头致富,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积极推行“组织联建、产业联营、人才联育”模式,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产业发展体系深度融合,将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通讯员郝晨)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