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迪士尼陷入创作枯竭,接连把经典童话故事真人化再搬上大银幕,而梦工厂,也玩起了相同的“套路”。15年前的动画《驯龙高手》也推出了真人电影,刚刚登陆内地院线。比起屡遭滑铁卢的迪士尼真人电影,《新·驯龙高手》明显让更多观众买账,甚至有人把它称为:“好莱坞真人化改编的范本”。原版动画导演迪恩·德布洛斯切身操刀,原版配音加盟,极大程度地还原了15年前的经典。难道,这就是“动画电影真人化”的最佳打开方式吗?
01改编的终极是不改?《驯龙高手》原版动画于2010年公映,豆瓣8.8分,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等多项大奖,全球累计票房超过30亿元。面对珠玉在前的作品,真人化改编所选择的方向基本是:不改。电影剧本与动画一致,讲述生活在博克岛上的某部落原本与龙为世代天敌,而族长之子小嗝嗝在意外驯服传说中的神秘黑龙“夜煞”之后,消弭了人与龙两大族群间的仇恨与隔阂,也彻底改变了部落的生存方式。真人电影比动画多了将近30分钟,但多为细节填补,整体上依旧留存并且还原了故事的脉络。这让电影如同是直接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成了最近院线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对于没看过动画的观众来说,更是即是看了一部高质量新片。外景在北欧岛屿真实拍摄,将博克岛的风光呈现。服化道颇具维京时代的原始风格,就连配乐的选择也延用原版的经典。种种细节,都能够让人一秒代入虚实结合的幻想世界。
视觉上还采用了IMAX、真人动作捕捉、CG特效等等技术的迭代与融合,骑龙飞天、巨龙混战等动作场面也刻画得细腻。就连最困难的、对于幻想中的龙的塑造,也完成得几近完美。尤其是“夜煞”没牙仔的处理,呈现了好莱坞CG技术天花板。身体上的纹理清晰可见,阳光下还有金属般的光泽。夜煞面部表情的变化、眼珠的转动,还有像猫也像龙的习性动作,也并未因CG特效而减少,反倒相比动画版更加灵动。原版动画最可圈可点的小嗝嗝与夜煞的人龙情谊,电影也几乎一比一还原。小嗝嗝给夜煞喂鱼、一人一龙用树枝在地上画画、驯服时躲躲闪闪的摸头杀等曾经的名场面也都一一复刻,就连分镜都与动画无二。
动画中某些不合常规的场景、动作,如夜煞在房间里等超出真实比例的镜头,也都尽可能地在真人电影中完成,并且细心地调整了比例大小。仅存于2D世界的故事,在3D画面中巧妙合理化。小嗝嗝的选角也贴合原版,羸弱斯文的贫嘴少年在一群粗犷威猛的部落男性中格格不入。这也得以极大程度地留存了原版的内核,不想屠龙的少年哪怕被视为“废物”,也能用自己的方式拯救世界,对传统所崇尚的“有毒男子气概”作出反击。《新·驯龙高手》极具诚意地做出表率,既然有珠玉在前,那么最讨喜,也最稳妥的改编,或许就是不改。尤其是与迪士尼的反复滑铁卢相比,不改总比魔改强。
02求稳仍是故步自封?尽管《新·驯龙高手》各方面都比较让人满意,但作为看过动画三部曲的观众,走出电影院,仍是会越想越不对劲。就像自带一碗米饭走进高级餐厅,厨师收拾整顿之后端上食材高级、配料昂贵的炒饭,但怎么咂摸仍是冰箱里的米饭味儿,仔细一瞅连米粒摆放的位置都和15年前一模一样。真人电影的拍摄时间距离首部动画才15年,与第三部的终章相比也才过去6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说它相隔时间长,但技术迭代却达不到天翻地覆,并没有改编上个世纪经典,所能够达到的以视觉进行超越的地步。说它相隔时间短,但我们的世界却一刻不停地突飞猛进,当下主流价值观在变化,人们对于电影作品的要求也更高。而《新·驯龙高手》的尴尬之处则恰好在于真人化的视觉呈现无法带来创新式的提升,但故事却又因循守旧。
“懦弱”少年直面缺陷,不去屠龙,而是“驯龙”,其实十分贴合当下世界的分歧与对立。如今再去回味已经不仅限于新一代对于旧世界的革新,或是打破偏见等常规套路化叙事。它更具平等善意,试图化解种族仇恨,对于战争伦理、暴力,甚至殖民主义也在反思和抨击。人和龙相互缠斗几百年,彼此手上都沾满对方亲朋好友的鲜血,而龙在其中又被刻画成有智慧和情感的“高等动物”,完全可以看做是另一个具有文明的族群。所以,真人化电影能够代入现实世界,如果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会完成隐喻。而不是停留在少年打破父辈传统价值观,之后自己成长的故事。
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增删,也都是细节。甚至,有些是画蛇添足。比如把原版中的“维京部落”改成由来自世界各地种族组成的多民族融合族群,甚至还特别提及一些“少数族裔”。虽然提了,却并没有相应刻画,看不出少数族裔在整个部落中有什么特别之处,属于是硬加。女主角阿斯翠德也选择了一位混血演员,虽然不像迪士尼直接让非裔演员演公主,但结合电影微妙的“少数族裔”来看,倒也陷入了对于“政治正确”的保守试探中。过于保守也导致创作者故步自封,导演对于真人电影的把控某种程度也是复制。把动画的分镜、名场面用真人拍摄,不就是大型“我抄袭我自己”现场,宛如一场COSPLAY,没有任何超越创新。退一万步来说,或许再过几年,当AI与CG技术成熟,动画应该可以一键转换成真人电影吧。而改编,还有意义吗?
03该不该翻拍?从《新·驯龙高手》的口碑和票房来看,目前中庸求稳的翻拍思路倒还行得通。而早在电影公映之前,环球就宣布第二部《驯龙高手》真人电影即将于2027年公映。可见环球已经有意通过真人化改编,将经典IP进行深度打造,结合旗下玩具、游乐园等不同商品,让驯龙IP焕发新的活力。而这都是从商业角度考量的,从电影本身来说,它只提供了技术上的突破,却难以克服套路和守旧。对于观众而言,翻拍只能够在片刻激起观众的情怀和记忆,如果续集的深度和广度还继续停留在复刻经典的框架中,那么很快就会审美疲劳。翻拍间隔过短,也容易导致观众群体没有形成明显的代际差异,很难吸引大量新观众。
并且《驯龙高手3》动画的质量和口碑就大不如前,仅凭情怀和终章的噱头来支撑,如果真人电影继续走这条老路,也迟早会陷入相似的窘境。短期来看,如斯模式可以赚点快钱。但长期看来,它不具备可持续性,也难以复刻,甚至缺乏过多艺术价值。改编的终极密码或许是不改,但绝对不是永远不改。想要打破困境,接下来的翻拍势必要从故事和技术进行双重突破。故事上挖掘动画中没有展开的支线,比如龙族内部视角,引入其他种类龙的形象作为主角,或是内核上引入更具有现实性的主题等。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上,融入当下的思考,才能够让IP真正焕新,经得住考验。否则最终消耗的不只是观众的耐心,也是整个IP的生命力。
我并不反感经典作品的翻拍,技术在迭代,观众也在更新,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典。翻拍就是让经典能够常看常新,使好故事总能够找到懂得它的观众。最近几年由于全球影视行业创作力不足,翻拍也成了家常便饭。但在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上却严重倒挂,导致翻拍经典的行为,成了短平快地打造快消品,而非创作。它凸显的,其实是电影作为艺术载体一直以来的困境,在资本博弈与艺术价值之间,应当如何取舍?这是电影诞生至今,也难以给出满分答案的命题。唯一的解答思路,或许就是电影人在创作过程中付出饱满的诚意,守住自己的良心,才可以对得起观众。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