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正常就万事大吉?稳住肾功能关键密码是这俩!

2025-07-01 10:20:55一路凯伴

尿蛋白是反映肾功能损的早期重要指标,它既出现在以肾炎,肾综为主要表现类型的肾病的早期,同时也会出现在肾衰竭,尿毒症阶段。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项影响肾病预后的关键指标。

简单来说就是你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的病情到底会不会尿毒症?会不会透析?滤过率能不能恢复?

没错,它都说了算,所以在肾内科医生的眼中,早期的尿蛋白比中后期的肌酐高还要重要。

那是不是尿蛋白控制达标就没事了?就算暂时安全了?

"医生,我的尿蛋白已经降到0.2g了,是不是不用再吃药了?"这个问题经常看到大家留言。

确实对于不同类型的肾病,尿蛋白达标都有一个标准,多数类型适用的标准是:低于0.3g/24h,基本上是对肾功能影响非常小的,而iga肾病,微小病变要求是0.15g/24h以内最好,再强调一遍这是病理类型决定的。

而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达标其实是降低尿毒症风险的关键之一,但近几年同时又增加了2个衡量标砖,因为研究发现即便尿蛋白控制在0.3g/d以下,仍有15%的IgA肾病患者会在10年内进展至尿毒症。

因此除了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外,这2项关于尿蛋白的指标同时要关注:尿蛋白达标维持时限和长期尿蛋白水平。

第一项:尿蛋白达标维持时限也就"保质期"

尿蛋白降到0.3克以后究竟能维持多久需要关注,一般维持半年内没有明显波动可以说达到了临床治愈。肾脏内的免疫炎症反应基本被“消灭”,同时肾小球基底膜损伤及硬化都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和恢复。长期下去肾功能可以持续保持稳定,肾衰竭会更低。

相关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研究对1864名尿蛋白患者进行了4年的随访,发现尿蛋白持续达标超过3个月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50%的风险明显降低,不良预后风险也下降了。

很简单的道理蛋白尿维持低水平时间越长,这就像灭火,火势控制时间越长,死灰复燃的概率越小。

相反对于一些不能持续维持尿蛋白达标的患者,往往都存在着治标不治本的情况,比如只是暂时压制住了肾脏内的免疫炎症,但是没有根本去修复改善受损肾小球基底膜,挽回硬化的肾细胞,同时没有改善自身免疫系统损伤,免疫力差,容易出现感冒感染,导致蛋白容易反弹。

第二项:尿蛋白的"跳水速度"

简单来说就是尿蛋白水平长期维持的趋势,很多时候单从一个点去看似乎指标控制的还不错,但是从整体趋势来看似乎仍然在高位。这样就不能放松警惕。

此前美国权势巨子肾脏期刊AJKD的进行了一项研究,主要分析了830名IgA肾病患者控制尿蛋白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显示假如能在在早期治疗抓住机会,在前9个月时间里把蛋白尿降下来,至少维持到原来的50%,监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速度就会更慢,整体预后结果自然也会更好。

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假如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就把尿蛋白尽可能降到低水平,护肾效果会更好。举个例子,假如能在1个月就把尿蛋白降到1克内,比6个月降到1克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风险会更低,肾衰风险也更低。

影响预后的因素都知道了,那如何去实现又快速又安全的把蛋白尿维持在低水平?

目前来看中西医结合的系统的消炎+恢复免疫及纠正肾小球缺血缺氧的状态是关键。

之前贵州的一位局灶增生型IgA肾病的患者,尿蛋白流失引起了肾损伤,肌酐升高。在当地检查结果肌酐最高130,24小时定量3.6g,入院的时候情况仍是比较严重,尿蛋白3+、尿潜血2+,乏力、怕冷、食欲差的情况都有。

经过系统的中医结合治疗,其中中医药应用了偶刺配穴、足浴、熏蒸的外用疗法,一周后复查就有了明显好转,尿蛋白1+、尿潜血+-、定量0.41g。

继续巩固一周后,半个月复查,尿蛋白、潜血全部转阴,肌酐86、尿酸181,24小时定量0.31g。乏力怕冷、食欲差等情况的都得到了缓解。

相比之前的她的用药主要是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主,及一些预防副作用的药物如维生素d等,主要是控制免疫炎症为主,炎症控制住了,蛋白能下去,但是不容易达标。还需要积极修复受损肾小球硬化同时纠正免疫损伤,这样才能把尿蛋白降的更低,同时免疫力上来了不容易反复,更容易维持住。

所以不论是降低尿蛋白仍是从护肾都需要从长远来看,来计划,而不能只看眼前的变化,转阴了就行,那能不能把这个好的结果一直维持住,保持更久的时间,更应该是医生和患者共同考虑的问题。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