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浙商银行济南分行紧扣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主题,以“精准宣教、整治乱象、诚信聚力”为核心,创新打造“五进”场景化宣教矩阵,覆盖辖内“老少新”重点群体,线上触达超80万人次,以“接地气”的形式推动金融知识下沉基层,为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筑牢安全防线。
进校园:从“真假币游戏”到“家庭小老师”
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九山镇八一希望小学,“财商小课堂”上,孩子们正围成一圈,用“一转二摸三透光”的口诀辨别仿真纸币。浙商银行宣讲员老师拿出一枚100元纸币,孩子们立刻举起手:“变色数字是金色的!”“国徽摸起来有凹凸感!”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识别假币,还通过“储蓄罐、消费罐、投资罐、分享罐”四类管理工具,规划零花钱,真实案例“小华识破假币骗局”为警示,强化学生对诈骗手段的辨识能力,切实筑牢青少年金融安全防线。
这一幕,正是“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村子”的生动写照。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化身“家庭小老师”,将课堂知识带回家中。一位村民感慨:“这些娃教得比他爸还细,连‘养老公寓虚假陷阱’都讲得头头是道!”进乡村:从“赶大集”到“方言喇叭”
在章丘区双山街道木厂涧村的集市上,宣讲员们支起“金融知识流动站”,活动突破传统说教模式,采用“互动+方言”双线传播策略。设置“有奖问答”环节,以“银行卡密码能否告知他人”“中奖短信如何处理”等贴近生活的题目,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同时,利用“大喇叭”播放方言版防诈音频,通过“听得懂、记得住”的本土化语言,覆盖老年群体,实现“广播+现场”双渠道传播。这种“接地气”的宣教方式,让金融知识真正“入脑入心”。
进社区进商圈:从“高考赠饮”到“618购物节”高考期间,浙商银行济南分行在考点外设置“金融知识驿站”,向陪考家长发放《防范非法金融中介宣传手册》。一位母亲接过资料时说:“最近经常收到‘教育贷’短信,今天了解清楚了”。结合“618”购物节,宣讲员深入商圈,向广大市民宣传“消费返利”等非法金融活动常见套路,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进企业进机关:从“案例警示”到“定制服务”
浙商银行济南分行及辖内二级分行联合省市直机关,通过员工食堂滚动播放《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防非宣传系列宣传素材、云讲堂等形式向全省机关干部普及非法集资、个人信息保护等知识,由金融顾问小组上门提供金融服务咨询,倡导公众金融需求“走正规渠道”。
各分支行也结合上门服务契机,向企业客户普及非法金融活动识别技巧,重点提示“云养殖”、“康养服务”、“虚拟币”等常见诈骗手段。
数字化赋能:从“短视频”到“直播课堂”原创微电影《守护夕阳》中,由浙商银行济南分行真实案例改变的独居老人被“养老诈骗”盯上的故事引发客户共鸣。在济南新闻广播“财富规划师”直播栏目中,浙商银行金融顾问化身“金融卫士”,向广大听众宣传金融消费者八项权益,普及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知识,很多听众在节目后打来电话,一位听众很高兴的说“还是跟正规的金融机构咨询心里踏实”。活动期间,全辖网点电子屏滚动播放防非标语和浙商银行财富管理N课防非宣传微电影,吸引厅堂客户驻足观看。
成效与温度:从“知识传递”到“信任建立”
活动期间,触达客户92万人次,覆盖青少年、老年人、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等重点群体。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说:“我现在是家里的‘防骗专家’!”而一位企业主则表示:“银行的宣教让我们更信任正规渠道。”这些反馈,正是浙商银行“金融为民”初心的最好印证。
从山区课堂的“真假币游戏”,到乡村集市的“方言喇叭”;从企业的“案例警示”,到直播间的“知识速递”——浙商银行济南分行用“精准+温度”的宣教模式,将金融知识送进千家万户。未来,浙商银行济南分行将持续创新服务场景,强化基层覆盖,为提升居民金融素养、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构建和谐金融环境贡献银行力量。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