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民大街还未正式开街,“微更新”已悄然惊艳长春。
开放共享的口袋公园、充满艺术感的路灯、复古与现代交融的地砖和公交站点……很多精致的细节,都让路过的市民忍不住驻足拍照。
这条即将焕新亮相的百年老街,由国内知名设计团队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倾力打造,其蜕变重生离不开设计团队的匠心独运。
他们是如何将老街激活的?近日,中国吉林网记者跟随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公园城市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炎现场一一解密。
百人的设计团队强力赋能。
“街区保护提升项目设计之初,我们联合北京、上海、成都多单位联合组建建筑、景观、市政、照明、运营等多专业、近百人的国内知名设计队伍进行方案编制。”李炎告诉记者,新民大街方案编制期间,多次咨询国内权威专家,广泛征求权属单位及市民意见,多轮修改论证,形成由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整治提升方案。
“既保留岁月沉淀的肌理,又植入现代生活的温度。”
李炎介绍,设计按照“保护第一、文化引领、开放共享、以人为本”的原则,严格保护和延续街区的历史肌理、空间尺度和景观风貌,旨在通过系统性更新重塑历史街区的文化活力。保护提升聚焦四大核心领域,实现了建筑提升、市政设施提升、13处院落改造提升,以及文旅运营策划提升四方面的全维度升级。
设计的效果如何?从市民的关注点中,可以看到。
这几天,新民大街上几座复古风公交站亭悄然走红,深咖色的拱窗造型、暖色调的灯光氛围,吸引市民纷纷驻足拍照。
这些站亭不仅复刻了老长春的建筑记忆,更藏着设计团队的匠心巧思。
“我们以历史建筑拱窗为灵感,采用深咖色框架搭配暖光玻璃。”李炎说,“站亭内特别设计了照明系统,坐凳与宽檐遮雨棚既保留怀旧元素,又满足现代功能需求,让城市记忆在细节中延续。”
漫步新民大街,处处可见精心设计的“时空印记”:
以建筑轮廓与绿化景观交织的logo,体现时空交错的对话;
路灯与庭院灯参照老长春经典样式,连光影都带着岁月的温度;
青色与锈色文化石砖铺就的街路,沉淀出百年街区的厚重质感
……
让人惊喜的,还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口袋公园外围的这些矮围墙,可不是随意设计的。”
李炎指着院落沿线解释道,“我们翻阅大量历史照片,原样参照了当年的围墙形制。院落内黄锈石铺装与保留完好的古树相映成趣,让每一块砖、每一棵树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体现城市更新。”
在新民大街街路两侧,有12处院落及1处公园,其中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拆除围墙屏障、清理遮蔽植被后,彻底打通了建筑与城市的视觉通廊,使历史院落从“隐秘角落”转变为“可进入的文化客厅”,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游玩的开放空间。
对此,李炎也透露了设计亮点背后的匠心。
“将市政人行道从3米拓宽至6米,采用‘多杆合一’设计原则,打造兼具复古美学与现代功能的公共设施系统。配套建设文化阐释系统、智能导览设施、公共卫生间及游客服务中心,构建完整的文旅服务网络。"
从“一条街”到“一片区”再到“一座城”的辐射式发展。
“以新民大街为示范,探索推动长春市历史建筑保护提升和活化利用,激发老城活力,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这也是李炎与团队设计师们共同的期望。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
记者陈志文
摄影罗浩
摄像王禹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