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舜礼:“旅游”视角下的大康养发展(图)

2025-05-26 10:34:47中国网

通俗的说,康养就是健康+养生。“康”是目标,“养”是过程,目的是使人的身心更趋健康、安祥、和乐。

从旅游的视角看,康养是旅游的一种融合性业态或产品,也可看作康养+旅游,通过推动康养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让旅游为康养发展赋能,使康养成为旅游者的目标产品。

时下人们关注康养、探讨康养、践行康养、发展康养,使康养有些“炙热”或“风口”,其实多半的只是“追风”或“搭车”,有康养之名,而少康养之实。我浏览过某旅游大省汇编的康养产业发展资料,85%以上仅是沾了康养资源的皮毛,距离旅游康养产业和融合性产品还是“望尘莫及”。

那么,旅游视角下的康养应怎么发展?

一、树立大康养理念

各地区、相关部门和投资企业对康养发展热情很高,但思想认识有很大差异,不少单位和人士认为康养就是保健+养老,就是有益于身心健康,就是售卖康养器械或保健品。显然,这种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康养应该是覆盖广泛、几无遗漏的概念,只是不同行业和产业处在各自的立足点,便形成侧重上的偏差。

譬如,康养就是养老的观点,一说就是60岁以上人口占比有多高,全社会老龄化在飞速加快。其实,正在工作阶段的人群更需要康养,“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升职、挣钱的压力都很大,早些康养,就能早些获益,这类道理不用详加赘述。青少年也需要康养,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现在脊椎、视力等问题日趋普遍,早些引导、矫正、治疗、康养,对他们将是终身受益和造福家庭的。

康养不应只是为当地人(市民或村民),还应包括外地人,主要群体就是旅游者。当今,大城市三甲医院吸引那么多外地病患就医,有条件的人还到发达国家去治疗,这就是医疗资源、康养资源的无边界,主客共享应该是坚持的原则和方向。如果康养仅限于当地,那么无论做得多么好,也只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很难把康养产业做大做强。

康养不等于就是居家吃好+小保健(足疗、按摩),还应包括走出门去,通过观光、度假、旅居、体验,以获得更加积极和全面的康养收益。这方面,旅游大有用武之地,尽可充分施展和发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例子,某人精神抑郁了,或是得了什么绝症,一夜之间思想开通了,放下手中的活计和工作,踏上了心无牵挂的旅途,个把月后旅游归来,竟发现一切都好了。这类的事例或许有虚构或夸大成分,但说明一个道理,旅游活动本身就有疗愈和调节功能,旅游康养大有发展前景。

康养涉及范围很广,仅就产品的售卖来说,不应仅限于康养房地产、康养保健品,还应包括得更广泛一些,如家庭康养器械、药材药品、养生食材、护理用材等。康养的主管和相关部门,不应只是老龄或民政部门,还应包括卫健、医疗、旅游、教育、工会等很多部门。

二、深化旅游康养认识

从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角度说,旅游是康养的紧密层产业,通过加强与旅游融合发展,可以开发或衍生诸多康养业态;从旅游切入康养产业,可以明显带动相关业态的提升。

很多药材种植园、药材批发市场、药材加工厂,只要稍加配套旅游接待设施,如停车场地、参观廊道、达标厕所、商品售卖等,就可开发为旅游参观点或旅游吸引物。如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挖掘与展示,增加滋补和调理的药膳开发,研发中医药的文创产品,便可以让广大游客获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收益。

前些年看到过一本叫《休息的革命》的书,核心观点是“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说的是假日对民众生活之重要,讨论了如何利用黄金周、带薪休假,引导国民做好休闲度假和心情调适。我国针对特殊人群的传统意义疗养院,现在面向大众市场的旅游度假区,都是以疗养和度假为手段,提升人们身心健康的康养产品;欧美人向来看中旅游度假,觉得离开工作岗位一阵子、再上班时皮肤变成“小麦色”,是一种让人羡慕的生活状态。

此外,一些“专项旅游”“特种旅游”,更是与生命活力和身心健康直接相关。这类的旅游活动,大凡要求具有户外运动的技能和技巧,适于在江河湖海、高山峡谷等地形地貌开展。譬如,号称户外运动天堂的云南怒江大峡谷,就适于开展徒步越野、山路骑行、房车露营、户外生存、自然科考、野外探险、野水运动、攀岩蹦极、低空飞行、热气球、滑翔伞、翼装飞行、空中跳伞等。这一切对于年轻群体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康养运动项目。

三、加强康旅融合发展

旅游参与康养的融合,不仅是要“分一杯羹”,更因在促进康养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每一个有志于发展康养产业的地方,都应自觉加强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要贯彻旅游专业理念。各地发展康养,首先遇到的可能就是如何盘活地产式的康养小镇、养老小镇,这些多半“挂羊头卖狗肉”的项目,普遍缺乏康养内涵和专项产品,通过接受旅游的专业理念,便可收到挖潜与提升之效:通过充实旅游内涵,可让小镇更加可爱、可玩、可休闲;通过强化专业度假,可充实和提升康养业态,除了常见和雷同化的项目,还将增加较为专业的康养产品;通过加强旅游服务,以旅游的专业要求,可提升住宿、接待、餐饮等水平。

要积极引进外地客源。实践证明,关起门来搞康养,是短视而没有远见的。以康养、疗养发达的欧洲国家为例,各国之间没有客源边界,旅游成为输送康养客源的主要渠道;瑞士、韩国以医美知名,便吸引了世界各国客源;海南博鳌乐成国际医疗先行试验区,在相关领域和服务项目上也展现广阔前景;泰康保险在各地开建的高端康养基地,主体客源也是来自五湖四海、而非仅限于当地。在资源共享的时代,康养发展一定是开放的,唯有开放才能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实现发展效益和前景的最大化,旅游在其中发挥的就是组织客源、引进客源、分享客源的作用。

要充实专业的内涵。加强旅游与康养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各种康养业态,更好地对应客源市场需求。以各类度假区、度假项目、康养地产为例,主体性的是泡浴、足疗、按摩、艾灸、瑜伽,普遍需要强化康养核心项目开发。与欧洲康养发达国家相比,所能提供的康养服务在专业化、密集度、选择性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如匈牙利巴拉顿湖周边,是康养和疗愈的集成化概念,湖南岸有150多家疗养院,北岸是历史悠久的疗养胜地,西岸有著名的黑维茨温泉湖和众多温泉疗养区,湖滨还有知名的蒂豪尼旅游小镇,众多的博物馆和生物站,湖面还有大量水上运动和比赛场地。我国目前尚缺乏此类成熟的度假地,部分度假区只是努力拼凑产业要素而勉强达标,游客即使来到度假区也很难充分满足度假需求,急需要在密集度、专业化、疗效化上下功夫。

要提升旅游公共服务。目前大众自发的候鸟式度假已蔚然成风,很多居民为了夏季避暑与冬季趋暖,往往选择异地租房(或购买二居所)进行较长时间的旅居生活,作为监管或服务部门,当务之急是切实改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如在交通层面,无论是加密航班和高铁车次,还是扩大高速路覆盖面,抑或提升汽车租赁便利度,都要下决心突破瓶颈;建筑层面,要本着环保和实用原则,尽量使用环保建材,解决潮湿、蚊蝇、卫生等问题;生活层面,则应积极打造便利生活圈,水电煤供应、购物采买、外出交通等都相对便利;也要对应急、救助等突发事件有基本保障。

四、培育康养硬核产品

一个地方能否顺利发展起康养产业,关键是要有硬核式产品做支撑,而不是仅停留在好资源上,无论多么好的气候、好的温泉、好的医药,不进行必要的开发转化,就依旧还是零散的康养资源,不会自动变成去除疾患的康养产品。

要立足治病祛病。对于任何个体而言,如让其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是服用某种“有利于”、“有益于”康养保健品、做某些推荐性的锻炼,还是针对性祛除自身的某一病患,他肯定是要选择后者,哪怕是常见的皮炎、湿疹、睡眠障碍。因此,康养首要的目标和竞争力,就是能够治病祛病,这是第一位,别无其它选择。当然,康养与医院诊疗有质的差别,除了单纯的手术和服药,还有更多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配套措施,尤其是旅游休闲度假的参与,就显得更加有利于服务对象。

要统筹专业医疗的优势。与康养有关的疾患,主要是慢性病、亚健康、精神抑郁。有些市县医院有治疗的专长,像中医院、针灸医院、骨科医院、心理康复医院、温泉疗养院。广西玉林骨科医院“南有玉林,北有天津”之称;贵州的瑶医院,可施行目诊、蟒针、泡浴治疗;新疆伊犁火龙沟的乡镇医院,利用地热可治疗风湿、关节炎;宁夏有知名的非遗治疗技法“汤瓶八诊”。这些独特的医疗资源,在没有充分加以宣传、没有旅游康养介入的情况下,只会施治于当地的少量人群,唯有进一步加以统筹、盘活和推广,才能使更广泛的人群得到医疗康养的庇佑。

要融汇旅游度假休闲功效。旅游对放松身心、恢复健康大有裨益。建国以来,由各级工会管理的诸多疗养院,对劳模和先进人物实行疗养优待,就是一种专业疗养+休闲度假,通过统筹医疗、疗养、休闲、度假,以获取最佳的康养疗效。贵州毕节百里杜鹃景区设立的中草药医养中心,游客可接受传统医学、民族医学的治疗和调护,空余时间还可就地旅游度假;甘肃肃北县蒙医院采用放血治疗高血压,先服药观察一周、再视情况进行手术,期间的时光可安排旅游度假;对于精神抑郁一类的心理康复,配合旅游度假则会更有疗效。

要用好当地康养资源。一些市县拥有传统的强身健体资源,如武校、传习所,教授太极拳、八卦掌、八段锦等,可以向大众康养进行扩展;海南特有的地理区位和气候资源,有利于呼吸道、肺病患者的康复,就是一种经过验证的优质气候资源;印度有不少瑜伽学院(瑜伽疗愈中心),实际所做的就是促进康养工作。

五、探索做大康养产业

要把康养产业真正做大,首先就要面向大众市场,包括各个年龄段人群,包括当地居民和异地游客,同时对应康养市场的现实需求,不断创新康养产品,进行管理和运营体制创新。

要打造核心竞争力产品。中国有14亿人口的康养大市场,每一小型的康养项目都会覆盖广阔人群。发展康养应避免首先去建房子、上硬件、搞小镇,要把着力点放到开发核心竞争力产品上。以消除睡眠障碍为例,《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数据显示,超过65%的被调查者曾经历睡眠困扰,35至44岁年龄段的睡眠困扰率最高达71.95%。如果能够通过中西医结合,集成一套有效消除或减轻睡眠障碍的康养产品,包括锻炼、食物、药物、器械、环境等相配套,一周到10天之内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的困扰,那么这项产品就将是非常抢手的康养产品。

要加强康养产品专业化开发。我国康养资源极为丰富,关键是把资源如何变为产品。以糖尿病人群的控糖为例,哪类患者最适合吃什么,在哪个时段食用最好,怎么做好有关说明和要求,需要康养专家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再如,药膳属于中药与餐饮的结合,对调理和滋补身体很重要,同样也需要强调和体现专业性,假如没有中医现场号脉,人们没有区别地坐下点膳,那肯定是无法达到应有的康养疗效,甚至就是“蒙人”“骗人”。如要售卖药膳产品或所需的配料药材,同样需要强调对症下药,只有根据自己体质所需、照方烹制,才能达到应有的疗效。

要做细做深康养产品。名优土特产的旅游商品化、工业化加工,是发展康养所必需的配套产品。譬如,广西桂林南方黑芝麻糊、山东东阿阿胶,可加工制作为药品、补品、食品、饮品,关键是对应需求、体现特色、保障品质。再如,一些香囊、荷包,装上配方的中草药,可以补益身体、祛病防病,但也需分别种类、因人而异。再如,为对应年轻群体的需求,可研制时尚化、新潮化的康养食材,如中药咖啡、草药茶饮、滋补零食,也需要强调个性化和做深做细。

在当下的中国,康养必定是大康养。这不仅是由海量的人口资源、日益升级的生活品质追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康养发展离不开相关部门、诸多产业、专业力量的群策群力所决定的。期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在旅游产业的助力和赋能下,中国大康养发展尽快走出一条既快又好的康庄大道。

本文系作者2025年5月23日在中华博士后联合会京津冀第一期沙龙交流会的分享发言,有所整理和补充)【责任编辑:郭旭】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