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宁夏频道
人民网记者梁宏鑫
五月的宁夏,山水丰茂,万物并秀。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众多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民警穿行在山野间,守护着这片生机勃勃的“诗与远方”。
作为守护生态的重要力量,宁夏公安持续推进“生态警务”建设,为保护全区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彰显公安担当,为这片“生态乐园、物种宝库”添上一抹“警察蓝”。
部门联动“建”,打造绿色法治屏障
野生动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野生动植物,需要各个职能部门紧密合作,汇聚强大合力。
宁夏公安民警正在进行生态保护巡逻。宁夏公安厅供图
宁夏公安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深化多警种联动、跨区域警务协作机制,加强与林草、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行业部门联勤联动,深化线索通报、风险会商、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生态资源保护机制建设。与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检察院、自然资源等部门先后印发有关指导意见,强化联合打击河湖违法犯罪能力和河湖安全保护效能。2024年以来,联合开展“清风”“网盾”“渔政亮剑”等专项行动,召开各类联席会议58次,联合检查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栖息地等场所324次、721处,全力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
在青铜峡库区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宁夏公安先后设立警力装备一应俱全、机制运行畅通有效的自然保护区警务室,把保护端口“嵌入”自然保护区。
同时,突出“一河三山”生态资源敏感区域执法保护,持续推动河湖警长机制,设立各级河湖警长381名,河湖警长公示牌617处。不断完善森林警长机制,深化“林长+警长”工作机制,1686名森林警长履职尽责。强化情报线索精准推送,将全区14000余名护林员纳入工作视线,随时提供涉野生动植物犯罪相关线索。
重拳出击“打”,形成打击犯罪震慑力
鸟类是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晴雨表,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有2条经过宁夏。近年来,随着宁夏生态环境不断好转,为候鸟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繁衍地,这些候鸟也成为非法捕猎者觊觎的对象。
宁夏公安民警联合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开展巡逻。宁夏公安厅供图
2024年初,公安厅成功侦破一起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野生候鸟案件,查获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绿头鸭、赤膀鸭、斑嘴鸭等候鸟2800余只,端掉4个犯罪窝点。
针对非法占用林草地,非法狩猎,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非法捕捞渔业资源,盗伐、滥伐林木,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等犯罪,宁夏公安持续开展“昆仑”“黄河”等专项行动,深挖彻查犯罪链条,摧毁犯罪团伙和窝点,始终对生态资源领域犯罪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2024年以来,宁夏公安共侦办破坏生态资源领域刑事案件17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3人,收缴各类野生动物活(死)体及制品1.3万余只,扣押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发菜1.2吨,查处非法占用林地草地面积467.68亩,斩断了多条跨省区野生动植物犯罪利益链条,端掉了多个犯罪窝点。
为提高打击成效,宁夏公安聚焦“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全力构建指挥顺畅、运行高效、协作到位、保障有力的生态警务机制,不断提高大数据发现、获取涉生态资源领域案件线索能力。完成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刑事侦查巡护系统建设,为应用公安大数据赋能生态保护执法实战提供支撑。协调林草部门,共享全区生态资源数据及涉林案件数据86万余条,为巡逻防控和反哺实战提供了“源头活水”。
警民联手“宣”,保护意识深入民心
“警察同志,我在路边看到一只‘大鸟’好像受伤了,你们快来看看!”日前,固原市公安局原州区分局南关派出所接到辖区群众报警后到达现场发现,“大鸟”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雕鸮,随即联系自然资源局进行救治。
保护野生动物。宁夏公安厅供图
辖区群众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离不开日常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宁夏公安始终把生态保护普法宣传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植树节、爱鸟周”等重要节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良好氛围。
同时,扎实推进与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联动,广泛动员各类野生动植物保护社会团体、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公安厅生态保护志愿分队,开展“小手拉大手、保护生态环境”等主题演出宣传活动80余次,带动3000多名少先队员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新宁夏”行动中,受教育群众达30余万人。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