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应腾文彬)砍砖砌墙,削木雕刻,实战16小时,17位古建匠人只为争夺“国赛”资格!
5月16日,通过两天培训,一天实战,贵州省2025年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木作、泥瓦作”项目“四强”揭晓,前两名将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文物技能大赛。
贵州省2025年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参赛选手与专家合影
赛前赋能,大咖授课
木作、泥瓦作是传统工艺的核心门类,承载着千年来匠人的智慧与匠心。专门从事古建筑木结构和瓦作修复的木匠和泥瓦匠,也被称为是“AI无法取代的职业”之一。
但作为小众行业,古建修复随着新材料、新建筑的更新,传统木作、泥瓦作的人才空间受到挤压。现存人才有多少?总体技艺怎么样?能不能代表一个省去参加国赛?技能大赛不仅是摸底测验,更是“强技能”的一大渠道。
木作项目比赛现场
和印象中“老匠人”不同,在今年参赛的16位选手中,选手平均年龄45岁,最大的63岁,最小的22岁,涵盖全省8家文博文保、文物修缮工程单位。
在长达16小时的实操比赛前,赛事组委会开设四节针对传统工艺研习、现代修复技术、案例分析的培训课程,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代表性传承人、古建专家、文博专家与高级工程师授课,同时将把理论课堂搬到比赛场,从《文物修缮质量管控》《古建筑修缮实践》《古建筑墙体砌筑工艺与实践》中划知识点,在选手的实际操作环节上进行现场指导,以此达到“以赛促培”目的。
专家点评选手作品
实战16小时,显现真本事
和安静的文物修复比赛现场不同,砍砖砌墙,削木雕刻的泥瓦作、木作比赛现场,是一个“热火朝天”的考场。
在木作比赛现场,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木料,题目是制作“一斗二升交麻叶”;旁边的泥瓦作现场,则摆放着瓦片,这是用来制作空斗墙灰塑的“考卷”。在16小时的实操比赛中,选手们要按照发放的施工图纸和原料,利用传统泥瓦作、木作工具完成考核内容,展现选手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和技艺的把握。
木作比赛的难点之一是考验雕工
在泥瓦作比赛中,选手需要砌一段空斗墙、蓑衣顶、脊和灰塑。“这难点在于空斗墙砌的精准度,不能高也不能低。再者就是灰塑,这要求工匠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赛事评委组组长、故宫博物馆研究馆员李永革告诉记者,泥瓦作的慢工不代表迟缓,而是更讲究精益求精,要求工匠眼要准、手要稳、心要静。
泥瓦作比赛现场
而在木作的比赛中,选手需制作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这是清朝的建筑构件,难点是麻叶头的雕刻,就要求工匠不仅要了解做斗拱的尺度关系,还要有一定雕刻技能。”李永革告诉记者,这就要求工匠既要懂得自然科学,又要懂人文科学和一定的艺术功底,同时,还要有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总体来看,贵州的木作水平在全国都是比较高的,参加‘国赛’能赢不少加分项。”李永革表示,在泥瓦作的实操上,则需要再培训锻炼,加强灰塑整体布局和技艺水平。
斧头、手工锯、凿子、手刨轮番上阵
“以赛促培”,强本领才是硬道理
参与修缮过安顺文庙、青岩万寿宫、贵阳甲秀楼等知名古建的吴胜成,从事古建行业已有28年。
“手艺人需要的就是会偷师,爱琢磨。”第一次参赛,对吴胜成来说“题目并不难”,他用12个小时率先交卷,而最大的收获,则是他记在图纸背后,专家推荐的《清式营造则例》《宋代营造法式》《中国明清建筑木作营造诠释》三本书书名。
“这些木构件我都做得到,专家也指导过,加上现在有书,我再努力学习,参加全国比赛都不担心。”吴胜成说,比赛不仅得到技术的传授,理论知识也更加扎实。
吴胜成和自己创作的作品
在木作赛场上,也不缺手法娴熟的“90后”,张炳华就是其中一位。接触木作已经12年的他,第二次参加全省技能大赛。相比第一次参赛,积累一定经验后再上赛场,对他而言“技术活,一辈子都丢不了。”
要问第二次参赛,零距离和国内古建专家交流的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张炳华说“原来,重要的不是分出高下,而是切磋学习。”
“90后”张炳华是第二次参赛
匠者之心,细腻而坚韧。对泥瓦工匠范吉元而言,“手艺活就是干到老,学到老。”
修缮过三门塘、文昌阁、安顺文庙等大大小小百余座古建筑的他,从事古建修复近20年。
“第一次参赛,感觉题目挺难的。”在范吉元的工具包里,装了瓦刀、铲子、刮灰板、板刷等大大小小10多种工具,他通过线条的粗细、转折,娴熟地勾勒灰塑线条轮廓,不时得到评委的点赞,能和比自己年轻的选手同台竞技,反而让他兴奋起来,“这个行业就需要新人加入,大家一起交流切磋、互相提点,彼此技艺才能得到提高。”
从事古建修复近20年的范吉元
挖掘本土修复潜力构建文保人才梯队
比技艺的背后,则是对古建人才短缺、失衡、年龄结构等情况的摸底,更是一次向大众普及文保意识的契机。
“通过比赛的宣传推广,在提高职业认可的同时,也能提升传统建筑工匠地位,在建设工匠队伍过程中,更好地传承发扬传统建造技艺。”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斌告诉记者,无论是“新生代”还是“老匠人”,比赛不仅让社会大众对古建修复行业给予更多的关注,也能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学习这门技艺。
比拼“指尖匠心”
16小时“战斗力”的背后,赛出的则是“工匠精神”。
“普遍来看,木作、泥瓦作工匠年龄都很大,技艺传承虽然没有出现年龄断层,但有这样的趋势。”石斌告诉记者,通过比赛,在古建修缮人才队伍传承、修缮做法地域局限等行业痛点上寻找突破;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一个有针对性的、全体系全链条的文物保护修复体系,为文物职业技能人员成长、成才、成功创造良好环境和更高的舞台。
评委对选手作品进行打分
最终,通过综合评定理论和实操两个环节,来自贵州保利文物古建有限公司范吉元获“泥瓦作”项目一等奖;贵州清元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卫衍华获二等奖;贵州祥和古建工程有限公司潘明斌、铜仁市建德文物古建保护维修有限公司姚江葵获三等奖。
来自贵州保利文物古建有限公司吴胜成获得“木作”项目一等奖;贵州保利文物古建有限公司张炳华获二等奖;贵州保利文物古建有限公司孙近雨,贵州天元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张成杰获三等奖。各项目前两强将代表贵州参加全国文物技能大赛。
一审:郭邱磊
二审:张思渝
三审:张超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