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为了一个馆奔赴一座城”,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度的持续攀升,不少人正悄然爱上“打卡”千年文明。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游客数量超6000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7%,“文博热”折射出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文明现象,比如,个别参观者穿着暴露,随意触摸藏品……国内多家博物馆陆续出台相关措施引导游客文明参观,在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馆官网“参观须知”中,均有对游客观展的注意事项和提醒。“博物馆热”背后,如何平衡公众热情与文物保护,如何以法治护航文化传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文明参观:从“打卡”到“对话”的觉醒
随着《国家宝藏》《何以中国》等节目的热播,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从“猎奇”转向“共情”。在河南博物院,游客刘女士举起手机时特意关闭闪光灯,她说:“文物脆弱,我们得用‘温柔模式’守护它们。”
河南博物院首创“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受热捧,常“一票难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延长参观时间、增加参观预约人数满足更多需求……然而,博物馆热潮中的“不和谐声音”仍存。
近日,四川成都某博物馆内一名男子竟擅自掰断了一具价值高达48万的枪鱼标本的肋骨;年初,北京法源寺一尊有600年历史的文物被游客推倒摔碎;南京博物院曾因游客使用自拍杆触碰展柜玻璃引发警报。
文明参观是公众与历史的“双向奔赴”,多地博物馆已推出创新举措: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文明参观须知”,其中“仪容不整者(包含穿着过于暴露、穿着拖鞋等)谢绝入馆”;故宫实行“分时段预约+黑名单制度”,《故宫博物院参观须知》给自媒体直播、商业拍摄等“立规矩”;河南博物院开设“考古盲盒”体验区,用互动替代触摸;敦煌莫高窟将单日游客承载量控制在6000人次以内,同时利用免费展览资源分流游客。
法治护航:为千年文明筑起“防护网”
今年“五一”期间,一张武侯祠博物馆内岳飞书《前出师表》石刻遭游客恶意刻字的图片经微博发出后,迅速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在今年4月6日,国家旅游局制订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不文明旅游行为将进入“黑名单”。今年“五一”节恰是“暂行办法”实施后的首个小长假,在大家都更加重视和主动践行文明旅游时,这位恶意刻字的游客激起了公众愤慨。据了解,武侯祠已向当地派出所报案。不仅如此,这位刻字人或将成为进入“黑名单”的第一人。
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法律体系持续完善。前不久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开始施行,其中提到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于违法行为的最高罚款额由原来50万元大幅提高到了1000万元,还责令行为人承担文物修缮复原费用,增强了法律的震慑力。《博物馆条例》中第三十七条明确,公众应当爱护博物馆展品、设施及环境,不得损坏博物馆的展品、设施。故意损毁文物罪、过失损毁文物罪等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涉及文物管理的相关条款。
地方立法亦同步跟进。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构建了完善的保护管理模式。《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规定“鼓励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北京市利用文物保护单位拍摄电影、电视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室内不得拍摄故事片(包括电视剧)。
未来之路:在保护与参与之间找到更优平衡点
“法律是底线,更是文明共识的凝聚器。”广东华商(郑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库利恒表示,推动博物馆相关立法进程,完善文物鉴定、捐赠激励等制度,同时探索“智慧博物馆”国家标准,有助于在文物保护与公众参与之间找到更优平衡点。
河南殷墟博物馆复制青铜手型器原貌,游客可现场“握手”打卡,互动体验把文物变得可亲可感;甘肃简牍博物馆把投壶、蹴鞠搬进展厅,让观众在“戍卒体验”中体味汉代边塞生活……博物馆,不只是静置文物的橱窗,而是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生活编织在一起的精神客厅。
站在国际博物馆日的节点回望,从《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年轻化表达,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百年漂泊的文物重归故土;从“故宫零废弃”项目到敦煌“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中国的博物馆领域正以文明与法治的双翼,在历史长河中锚定当代坐标。
博物馆日,让我们带上文明去打卡吧!(申华刘思嘉)
编辑:陈静审核:莫韶华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