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研学旅游是行走的课堂,是知识与实践的生动融合。2025年烟台市“十佳研学旅游指导师”评选结果揭晓,这些优秀指导师以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的理念,为学子们打开了探索自然与人文的窗口。他们不仅是行程的规划者,更是启迪思考的引路人,让每一次研学之旅都成为成长的契机。让我们一同领略他们的风采,感受研学教育的独特魅力!
大众网记者周密烟台报道
“老师,火箭燃料产生的水能喝吗?”一个稚嫩的提问让课堂瞬间安静。这个充满童趣的瞬间,成为年轻的航天研学旅游指导师许莹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在2025烟台研学旅游指导师技能展演活动中,许莹凭借《小小航天梦》课程设计获2025年烟台市“十佳研学旅游指导师”称号。谈起这份工作,她笑着说:“孩子们的眼睛里,装着比宇宙更辽阔的好奇心。”
“航天员的魔法水循环”:当科学撞上童心
在讲解火箭推进原理时,许莹提到液氢和液氧燃烧后会生成水,没想到引发了一场关于“太空饮用水”的讨论。“有孩子担心航天员没水喝,还有人说要用燃料水泡茶。”她说道,“我们顺势聊到空间站如何循环利用每一滴水,孩子们这才明白,航天员连刷牙水都要净化再利用。”
课堂的幽默与深度并未止步于此。课后实验环节,学生们分组发射自制水火箭。一枚只飞行了十几米的“失败作品”,却让一名女生喊出金句:“老师,我们的火箭虽然飞不高,但我的梦想已经穿越大气层啦!”这句话被许莹记在教案扉页,“它提醒我,研学的意义不仅是知识,更是点燃那颗探索的星星之火。”
获奖背后: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此次获奖课程《小小航天梦》聚焦“化抽象为具体”。许莹用橡皮筋模拟引力弹弓,用气球演示反冲作用,甚至带学生用废塑料瓶搭建“月球基地”。“航天科技看似遥远,但孩子亲手触碰到的瞬间,距离就消失了。”许莹说。
展演中,她特别提到同行启发:“有的老师用AR技术还原火星地貌,还有人设计‘太空育种’实验……这些创新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但她坚信,研学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当孩子说出‘我想造真火箭’,或追问‘为什么北斗卫星不掉下来’,那一刻,科学的种子已经发芽。”
对话:教育的“推进剂”是什么?
面对记者的提问:“研学中最难的是什么?”许莹笑着解答道:“是打破‘标准答案’思维。比如孩子们总问‘月球能不能种菜’,我不会直接否定,而是带他们分析土壤、辐射数据,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科学不是背诵,是学会提问。”记者继续提问:“航天研学的特殊价值?”许莹则表示:“它让孩子直面失败。水火箭试十次才成功?太正常了!航天事业就是无数次跌倒换一次腾空。这种韧性,会留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里。”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