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乡建厚积力,和美乡村焕新颜。在重庆市北碚区,昔日“乡建四杰”扎根于此,以实业筑基,以文脉润土,以教育启智,以美育化人。
如今的北碚,绿水青山点亮诗意乡村,万亩花木织就致富锦缎,校地联动碰撞振兴智慧,村道蜿蜒串起烟火人间。北碚,正通过打造乡村宜居生活空间、宜业生产空间、美丽生态空间、和谐社会空间,绘就一幅振兴蓝图。
依托百年乡建
奠定和美乡村基础
北碚,曾是“乡建四杰”齐聚之地。上世纪20至50年代初,卢作孚、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乡建四杰”,着眼中国农村,立足北碚乡场,矢志探索创新,践行教育与科学,发展实业与民生,为“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北碚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汇聚地。
卢作孚在北碚开展乡村建设伊始就努力让地方“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并主张“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这些充满美育思维和社会本位的愿景蓝图,在近代北碚的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梁漱溟曾提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其理念在今天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仍具有深厚的意义。
1940年,晏阳初在重庆北碚歇马场(今北碚区歇马街道)创办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该乡建院是中国第一所面向全国专门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高等学府,并率先提出培养“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人才。
1939年,陶行知在北碚创办育才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音乐、话剧、绘画等方面的美育人才,发出了“乡村美育”和“艺术乡建”的历史先声。
时至今日,北碚仍继承着丰富的乡建文化。立足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与丰富的乡村生态资源,北碚以百年乡建文脉为基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艺术赋能、产业重构、价值再生”方式,持续打造生态与经济共生、传统与现代共融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范式。
提升建设水平
打造宜居生活空间
乡村建设是巴渝和美乡村的基础前提。近年来,北碚充分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挖掘本土人才资源,汇聚乡土智慧力量,打造宜居生活空间。
在静观镇,由当地村民李国铖参与设计和建设的农房,最大限度利用原有房屋的优势,保留了乡村原有的特色风貌。
在乡村农房和乡村景观的改造上,当地充分利用本地木材、石材、青砖、碎瓦片、陶瓷罐、蟠扎等材料开展建设,在边角地块、房前屋后、闲置空院实施“微景观”打造,让乡村“颜值”更靓,推动乡村建设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
结合村庄规划、产业布局、乡村休闲旅游等重点领域,北碚建立了区、镇街、村社“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建设模式,统筹推进农村路、水、电、通讯、物流“五网”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五网”的通达深度和覆盖面。
2024年,北碚建成“四好农村路”1850公里,农村路网提质更新并率先在全市实现公交“村村通”,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9%、供水入户率达100%,农村用电实现“户户通”,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5G网络实现农村场镇全覆盖。
促进产业兴旺
建设宜业生产空间
“乡村兴”离不开“产业旺”,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如何用好这把“金钥匙”?近年来,北碚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一主两辅”农业产业,积极引导“田秀才”“土专家”等能人在乡创业,形成“农业+”全链条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
通过引进斗南花卉集团运营中国•重庆(静观)花木产业谷,加强“梅香西山”万亩蜡梅产业带建设,北碚擦亮“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之乡”金字招牌。全区花木种植面积达6.79万亩,在全市占比12%。
静观镇引进业主,对350余亩矿山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因地制宜在废弃矿坑上建设“既白”民宿,2023年该民宿获评全国甲级旅游民宿;素心村牵头组建素心乡村振兴企业发展联盟,吸引本土能人和“新村民”进村创业,为农户创造近千个就业机会;全国农业农村模范邓纪会返乡创业,成立花卉种植合作社,吸纳农户120余户,开发蜡梅文创产品,构建销售产业链,为农户增加收益超过100万元。这样的案例,在北碚还有很多……
以本地能人为引领,北碚搭建优势资源平台、产业共建平台、农旅融合平台,为乡村建设起宜业生产空间。
推进环境整治
扮靓美丽生态空间
2022年,北碚在全市率先出台《北碚区关于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创新提出“四改三提升”(改房、改厕、改厨、改圈,垃圾治理提升、污水处理提升、全域环境提升)整治标准,按照政府出资不超过70%,农户自筹后按不低于30%的比例开展项目建设。
“政府+农户”的自筹模式,是北碚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创新实践。以本地村民为主体,在北碚,通过自筹、自建、自管模式,村民正共享美丽生态空间。
在坚持“主建+协建”自建模式方面,北碚按照“尊重农民意愿、为农民而建,让农民来建”的原则,依托老泥工、老木匠等经验丰富、熟悉本地风俗、民俗的“土专家”主动建,发动其他群众投工投劳协助建,积极引导村民自发参与项目建设。截至2024年,北碚引导鼓励2750人次投工投劳,自主建设节约资金折算27.5万元。
同时,北碚还实施“自治+委托”自管模式。压实村民人居环境治理自管主体责任,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夏秋冬”四季战役,全覆盖开展“五清理一活动”,自觉做好房前屋后清扫保洁。针对部分村道、路口等重点区域,通过公益性岗位覆盖,聘请脱贫户、监测户参与管理。
打造治理品牌
建设和谐社会空间
作为西南大学所在地,北碚正以本地院校为依托,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以推动校地融合为切入点,紧盯“互利共赢、常态长效”目标,携手共建和美乡村这篇“大文章”。
近年来,北碚与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达成院地共建北碚巴渝和美乡村战略合作,围绕北碚乡建文化的活化利用、开展北碚乡村建设当代试验、成果转化3个方面10类开展合作,合力打造具有北碚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的乡村建设样板。
同时,邀请西南大学参与静观镇和美乡村示范镇建设,研究编制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乡村治理实施方案、编制和美院落故事、探索各村治理模式、培育院落讲解员、培养社区组织带头人和孵化各类组织等多个合作事项,成功打造“乡建夜话”乡村治理品牌。
此外,探索“青老共治”模式,充分依托西南大学等高校,健全完善校地“订单式”常态化服务模式,设置“小院主题日”,每月固定活动时间,开展村民与学生共同议事、政策宣讲、村史挖掘、农事体验、直播带货等活动,培育村民议事规则,引导村民参与自治,推动乡村治理与高校育人的“双向奔赴”,形成持续的志愿服务合作链。
上游新闻记者冯锐
编辑:鄢芮责编:郑亚岚,李奇审核:阮鹏程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