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研领域的“垦荒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25-05-12 10:59:39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孔令茹通讯员刘瑞雪

齐鲁大地的科研领域上,不乏这样的“垦荒者”:他们扎根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破解“卡脖子”难题;他们胸怀“国之大者”,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劲动能。2025年,田俊霞、曹新有、薛长湖三位科研工作者同时入选全国先进工作者,在不同领域书写着科技报国的动人篇章。

进入5月份,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曹新有的脚步又踏入山东东营的盐碱地。作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他带着“让盐碱地长出千斤麦”的执念,率领团队育出节水耐盐碱品种“济麦60”,在含盐量3.3‰的土地上创下亩产511.88公斤的纪录,让“碱窝窝”变成“米粮仓”。这位在麦田里摸爬滚打20多年的育种专家,始终坚信“良种是粮食安全的芯片”。

曹新有

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研究员田俊霞的办公桌上摆满了电磁功能结构的试验样本。从北航毕业就扎根这里的她,30多年来始终与“国之重器”并肩战斗。2020年,面对某重点型号项目的复杂难题,52岁的她带着团队支起行军床,大家一边攻关,一边生产,一边建生产专线。最终,田俊霞带领团队攻克了9大关键技术,产品生产周期由原来的120天缩短至50天左右,让我国航空电磁功能结构技术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她用“特别能攻关”的工匠精神,让“中国智造”在航空领域展翅翱翔,她带领的团队更成为国防科技战线的“尖刀班”,为国产战机装上了自主创新的“翅膀”。

田俊霞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薛长湖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农学水产博士。他胸怀蓝色梦想,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与国民健康的重大需求,潜心水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他牢记国之大者,面向海洋经济主战场,针对我国传统大宗海洋水产品、海参等养殖海产品、南极磷虾等战略性海洋生物资源,突破高质化、营养化和健康化加工的共性关键技术,构建起我国海洋水产品的现代加工技术体系,贯通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产业发展”的创新链。

薛长湖

从金黄麦田到蔚蓝海洋,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三位科研工作者的奋斗轨迹里,都深深镌刻着“创新”与“担当”的密码,他们用硬核成果诠释着“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誓言。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