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皖南,山峦叠翠,粉墙黛瓦在晨雾与暖阳的交织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5月3日至10日,南京市宁海中学美术班的300位师生奔赴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开展了为期8天的春季写生活动。此次写生不仅是一次艺术实践之旅,更是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的盛宴,最终在艺术与自然的碰撞中圆满收官。
写生活动得到了南京市宁海中学书记徒香福、校长刘宏业、副校长余萍、艺教处主任朱云全程参与,同时,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的多位艺术家——副会长毛晓剑,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翟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樊蕾、理事陈瑞等亲临现场,与师生们共同开启这场艺术探索之旅。
在写生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徒香福书记深情致辞。他强调,多年来,南京市宁海中学始终秉持着“让艺术扎根生活,让创作源于自然”的教育理念,坚持组织同学们深入自然、深入生活。通过观察自然万物的形态、色彩与神韵,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锤炼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此次写生课程更是学校精心筹备的重要教学实践,特邀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的艺术家们亲临指导,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写生技能,让他们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翟优介绍,过去十一年间,在高云会长的引领下,学会始终秉持“画好才是硬道理”“笔墨当随人”的艺术理念,深耕中国画学术研究与创作领域。与此同时,学会高度重视国粹艺术的传承发展和青年人才的培育工作,携手宁海中学共建美育教育基地,双方凝心聚力,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毛晓剑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对于写生的深刻见解。他提到,唐代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至今仍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准则。此次写生活动,就是要让学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造化之美与人文之美。在皖南的山水之间,同学们可以通过画笔描绘自然景物,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感悟自然,将所见所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和表现技法,为未来的艺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活动期间,屏山的每一处角落都成为了师生们的创作灵感源泉。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同学们早已背着画具,在古巷、老桥、祠堂前架起画架,用画笔勾勒出皖南建筑独特的轮廓与光影;午后,在潺潺的溪流边,大家专注地描绘着水波的灵动与岸边草木的生机;傍晚,夕阳为村庄披上金色的纱衣,同学们又用绚丽的色彩记录下这梦幻般的瞬间。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的艺术家们穿梭在学生中间,耐心地为每一位同学讲解构图、色彩搭配、笔触运用等技巧,从理论到实践,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提升绘画水平。他们还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艺术创作经历和感悟,激发学生们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除了日常的写生创作,此次活动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师生们围坐在一起,共同欣赏彼此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心得。艺术家们对学生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点评,既肯定了同学们的优点,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在艺术技巧上得到了提升,更开拓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艺术思维。
多年来,南京市宁海中学与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校聘请学会的一批优秀艺术家担任美育导师,双方联手打造美育基地。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接触艺术大师、感受艺术魅力的优质平台,让学生们能够获得最前沿、最专业的艺术指导,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艺术人才提供了坚实的教育资源保障。此次皖南写生活动,正是双方合作成果的一次生动展示。
随着写生活的结束,300位师生带着满满的收获和一幅幅精彩的写生作品踏上归程。这些作品不仅是学生们艺术成长的见证,更是他们对皖南山水、人文的深情诠释。南京市宁海中学美术班的皖南写生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学校与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的共同努力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绽放光彩,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为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和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部分学生写生作品欣赏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