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劳动教育里的成长密码︱安顺:多维度创新实践,厚植劳动育人沃土

2025-05-11 16:22:06当代先锋网

从校园到田野,从课堂到基地,劳动教育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孩子们通往全面发展之门。

为了用劳动点亮学子们的成长底色,近年来,贵州启动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指导学校开齐开足上好劳动教育课;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建示范学校、建设劳动教育精品课,推出一批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和特色课程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创新办好第三届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劳动教育的主题紧密围绕地域文化特色,注重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家乡风俗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健体魄•塑习惯•润心智——贵州劳动教育里的成长密码”系列报道,将走进贵州劳动教育的生动现场,全面展示贵州各地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在这里,孩子们挥洒汗水,强健体魄,于劳作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他们养成良好习惯,以勤劳之手编织未来;在实践的磨砺中,心智得以润泽,梦想悄然绽放。

创建1个省级劳动教育示范县、7家劳动实践基地、16所劳动教育示范校,开展400余场技能竞赛惠及30万师生……这些数字背后,是安顺以实干书写的劳动教育全新答卷。在贵州推进劳动教育创新的进程中,安顺市以多元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创新课程体系为抓手,以多彩校园活动为载体,以科学评价机制为保障,走出了一条独具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之路,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构建多元实践基地,拓宽劳动教育边界

安顺市巧妙融合民族文化与本土劳动资源,积极拓展校外合作,构建起了多元劳动实践基地网络。从省级到校级,各类基地各有特色,成为学生们体验劳动、感悟成长的重要平台。

安顺经开区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在山骨博物馆感受本土民间特色艺术——蜡染

截至目前,安顺市已创建省级劳动教育示范县1个、劳动实践基地7家、劳动教育示范校16所,市级实践基地3个、县级实践基地12个、校级劳动场所444个。仅2024年,就新增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4家、省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9所。这些基地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劳动领域,既有展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场所,也有与现代农业、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实践区域。学生们可以在山骨博物馆、民族蜡染博物馆等地感受特色文化魅力,在天人音画唱片馆、造纸坊、木作馆等场所体验多样劳动技艺;还能走进田间地头,参与农作物种植、采摘等劳动实践,在不同场景中感受劳动的魅力与价值,拓宽了劳动教育的边界。

创新课程体系,激发劳动教育活力

“劳动+学科”的课程模式是安顺市劳动教育的一大亮点。安顺市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开设了傩雕、蜡染、刺绣、舞龙、抖空竹、蜂糖李种植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并聘请民间艺人42人、非遗传承人28人、行业技术专家15人作为劳动教育指导教师。这些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将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相互渗透。

西秀区黄腊乡民族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针一线学习着刺绣

在傩雕课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习雕刻技艺,还深入了解屯堡特色文化和傩雕背后的历史故事,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蜡染课程将美术知识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学生们在设计图案、制作蜡染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催生出多项优秀教学案例,截至目前,安顺市共有省级优秀工作案例7个、优秀教学案例46个,成为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激发了劳动教育的活力。

多彩校园活动,见证劳动育人成效

安顺市各学校以劳动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乐趣与意义,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镇宁自治县第三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中,小学低年级组的孩子在制作果盘。

在普定县第三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中,一名同学展示自己制作的服装。

全市积极组织校、乡(镇)、县(区)、市(州)四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仅相关竞赛就开展了400余场,涉及师生30余万人次。在这些竞赛中,学生们大显身手。如在镇宁自治县第三届中小学劳动实践技能竞赛中,小学低年级组的“果艺甜蜜家共享”项目里,孩子们化身小厨师,切果摆盘创意十足;初中组“旧料新裁造华裳”环节,选手们巧手改造废旧布料,将环保理念与美学设计深度融合。

黄果树小学的孩子们在包饺子

除了竞赛,各学校还结合传统节日和节气开展特色活动。安顺市实验学校开展的劳动实践周活动,包含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劳动任务群。校内组织“手工小达人”“厨艺大比拼”“维修小能手”等比赛,学生们在比赛中锻炼技能、发挥创意;校外组织学生赴劳动实践基地进行春耕播种、秋收劳作,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农事。黄果树旅游区黄果树小学举办的“巧手做美食劳动促成长”美食节暨第三届劳动技能大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包饺子、炒菜等不同项目,学生们在制作美食、分享美食的过程中,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与满足。这些多彩的校园活动,见证了劳动育人的显著成效,真正实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保障劳动教育落地

为确保劳动教育扎实推进,安顺市各学校结合实际及地方特色,构建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各学校制定劳动清单和手册,分学段制定劳动教育评价表,形成了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参评为辅的评价形式,结合表现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劳动教育评价。

在劳动成果展示与分享、劳动竞赛等活动中,教师从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品质、精神、习惯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考量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鼓励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在家劳动情况,通过家校协同,共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此外,各地各校还通过教师反思、学生自我收获等评价形式,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教学方法,为劳动教育的长期、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让每一分劳动付出都能得到合理的反馈与认可。

区域特色探索,百花齐放共促发展

安顺市各县区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共同推动全市劳动教育发展。

平坝第一高级中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丰收场景

平坝区聚焦“三新”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在思路上,明确工作要求,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劳动教育课程落实,鼓励创新;在资源方面,积累课程资源,开设刺绣、黑水虻养殖等特色课程,拓展场所资源,建设校园劳动场所,利用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活动,汇聚社会资源,鼓励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氛围营造上,加强宣传,推进劳动教育常态化,精心组织竞赛,创新设置赛项,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西秀区已刘官中学屯堡傩雕进校园

西秀区立足区域特色拓展劳动教育内涵。走进匠人工坊,组织学生学习地戏面具制作等,传承非遗;不忘“农”之本,利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田间劳动和采茶等活动;开设烹饪课堂,提升学生生活技能;强化竞赛组织,激发劳动热情;注重队伍建设,组建区级专家团队,为劳动教育提供专业支持。

安顺市实验学校作为首批省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以“五园融合”强素质,开展“家校社”主题实践活动,打造校内“阳光农场”和校外“劳动基地”,搭建“五园融合”共育平台,让劳动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多个教学案例获评省级优秀。

安顺市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凭借扎实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当上“维修小能手”。

安顺市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化身“手工小达人”,用废旧材料制作出一件件独具匠心的手工作品。

此外,镇宁自治县、普定县、关岭自治县等地通过举办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和教师说课大赛等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师生劳动技能和教学水平;紫云自治县立足课程建设、实践教育和素养提升,加强劳动教育工作。各地协同发力,共同绘就安顺劳动教育新图景。

普定县第三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现场,小选手们在制作传统服饰。

安顺市教育局在劳动教育的道路上持续深耕,通过多维度创新实践,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教育体系。从实践基地的拓展到课程体系的革新,从校园活动的开展到评价机制的完善,安顺以多元路径厚植育人沃土,为学生成长注入持久动能。安顺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安顺市将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创新育人模式,丰富课程内涵,推动劳动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筑牢坚实根基。

贵州教育报记者郑青

编辑陈茜茜

二审廖波罗欢

三审赵宏斌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