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拯救上万人的“吹哨人”,被打压失去公职,六年前于美国去世

2025-05-10 16:41:49柚子来啦

在那个血能卖钱的年代,细致入微又认真负责的王淑平,率先质疑血源的“健康性”。

发现献血者身上的异常后,她第一时间抽样检测、撰写报告、提出申请,结果一再受挫。

好在她肯坚持、不放弃,“献血安全”才终于得到重视,她亦被视为光荣的“吹哨人”。

那么,被打压到失去公职、家庭破碎的她,当初是如何突破重重难关,将真相公之于众的?真相大白后,她为何仍执意留在美国?

无节制、无检测、无安全性的“卖血环境”

一位安徽的农妇,曾在采访中,描述当年政府大力支持卖血的“盛况”,由于医院非常缺乏血源,所以政府在很多地方,挂上了鼓励卖血的横幅。

很多大字不识一个的穷苦百姓,为了改善家庭情况,主动去卖血站“伸出胳膊”,有的甚至会“多方比价”,哪里给的价格高,就去哪里卖。

这名安徽农妇还说,那时候抽血的方式比较“粗暴”,短时间内要抽好几次,给人的手脚都抽麻了,有时候还把人挂在墙上,让血液往下流。

余华创作的《许三观卖血记》中,也记录了当年“卖血”的激烈境况,那些人口多、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几乎是拖家带口地去卖血。

由于供应量急速增多,多个卫生中心、卖血站等卫生处所,都出现了“人手短缺”的情况,这就导致了许多没有资质的医护人员,也能参与到抽血工作中来的问题。

与此同时,经验的缺乏导致很多卫生处所的秩序一片混乱,现场更是一片狼藉,各种麻烦和矛盾层出不穷。

正因为“卖血环境”无节制、无检测、无安全性,政府不得不出手“整治”。

一方面要加强对献血人员的健康检查,另一方面要遏制卖血市场的乱象,后来更是将义务献血改为无偿献血。

这些政策发行后,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那些身处各个卫生站的“吹哨人”,在此过程中,亦是功不可没,其中当然也包括王淑平。

只可惜她几乎是所有“吹哨人”中,下场最凄惨的一个,不仅因此失去公职,就连丈夫也离她远去,实在可悲。

下场凄惨的“吹哨人”

刚到卫生站工作没多久,王淑平就开始接触“抽血”,她是专业的、有资质的医护人员,甚至能独立做检测和研究,所以她对待“抽血”工作,是非常严谨的态度。

刚开始给卖血者抽血时,她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那名手臂上全是红点,酷似艾滋症状的卖血者出现,她才幡然醒悟,并及时采取了措施。

按照她的专业判断,那名身体有异常的卖血者,极有可能是艾滋病患者,如果是不专业,或者不负责的医护人员遇到,恐怕携带艾滋病毒的血液,早就进入血库了。

为了对那些需要血源的患者负责,她决定抽样检测并调查,得出的数据远超她的想象,“探索真相”的难度一样令她感到震惊。

当时,她带着样本去了北京,遇到一位同样认真、负责的医疗研究人员,主动替她检测了样本,并给出了精确的数据,她就不用筹钱做检测了。

为了公布最真实的数据,她跟不少负责人起了冲突,她始终不肯配合,让大众知晓了真相,真相大白的那天,她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回到河南以后,她从一位退休的卫生局局长口中得知,有人要来找自己的“麻烦”,后来她所在的卫生中心,果然麻烦不断,断水断电不说,连工资都停发了。

由于她的固执和坚持,不少人被问责,她也受到了排挤和打压,先是失去了公职,又被受到牵连的丈夫抛弃了。

她没想到自己做正确的事情,竟然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在国内生存不下去,干脆去了美国生活,她在那边继续做研究,还遇到了第二任丈夫。

无奈背井离乡后继续探索医学

据王淑平回忆,被“打压”那段日子,是真的非常煎熬,每天都有十几拨人过来查问,要求她讲出所有细节、公布所有检测数据,有时候还会有“威胁”的声音。

前一天还“善意提醒”她的退休局长,第二天又跑到她所在的卫生中心,一边破口大骂,一边怒砸中心的招牌,她既不知道此举意欲何为,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与王淑平“统一战线”的同事丁红表示,纸永远包不住火,即便她们不捅破,以后也要出问题,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到时候情况会更恐怖。

因此,丁红和王淑平都问心无愧,王淑平面对那些人的刁难,始终没有低过头,后来在国内混不下去了,只好去了美国发展。

由于她在美国生活得很低调,所以鲜少有人知道,她去了美国以后,都经历了什么、有无遇到困难。

不过,她一个无依无靠的女人,独自漂洋过海到美国扎根,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只是她没有办法,再难也得坚持下去。

真相大白后,很多网友都好奇,为什么没有邀请她回国参加医疗工作?她为什么一直留在美国生活?

其实,经历了那些风波以后,她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回来了,加上她在美国组建了新的家庭,事业又发展得好,她找不到任何理由回来。

更重要的是,她当年是“众矢之的”,对她恨之入骨的大有人在,退休老局长的“劝告”,时不时还在她耳边响起,叫她如何敢放心大胆地回来呢?

2019年,美国那边传来消息,这位拯救了上万人生命的伟大“吹哨人”,因心脏病永久离开了人世,她一辈子都在做医学研究,无奈医者不能自医,她的生命永远停在59岁。

最后,王淑平虽然不在人世了,但她曾经的付出与贡献,决不能被遗忘,她的经历也时时刻刻警醒着众人,遇到问题时先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发现问题的人。

参考资料:

界面新闻:《礼物为名商品为实:“无价”血液的“定价”历史》

南方都市报:《河南发现艾滋病十年》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