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河长制五周年:创新联防联控机制 共绘长江上游“水清岸绿”新画卷

2025-05-09 20:00:45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冯举罗颖)5月8日,川渝河长制五周年合作成效新闻发布会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由四川省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敏主持。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厅副厅长谭小平和重庆市河长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局副局长宋刚勇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四川省水利厅河湖管理保护处处长林建勇,重庆市水利局河长制工作处副处长王春雷,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区河长办主任廖世祥,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总河长办公室主任李尚桃答记者问。

五年来,川渝两地就如何“守护一江清水”,切实树牢上游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深化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创新构建流域协同治理新格局,交出一份“水清岸绿、城水相融”的生态答卷。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厅副厅长谭小平作出以下介绍。

携手共护川渝碧水,构建长江上游流域协同治理新范本

创新设立联合机构。在全国首创设立跨省际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双方互派干部五批,常驻30人次,轮流举办基层河长能力提升培训五期530人次,有力推进跨界河流保护治理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模式”荣膺“2020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国家发展改革委总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跨区域协作典型经验、成渝地区协同发展创新案例,入选2024年度四川改革典型案例,收录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签署《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发布《川渝跨界河流管理保护联合宣言》,在联合巡查、联合治理、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问题处置、人才培养等10个方面深化合作,签署河湖长制合作协议100余个,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25次,开展联合巡河1200余次,解决问题6000余个,推动流域构建形成上下贯通一体、左右岸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引导全民积极参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万名机关党员净岸巡河”“河长面对面”“河小青”青年志愿服务护河等多项活动,川渝3.6万名党员巡河巡湖4万人次,河小青开展护河活动3000余场次,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河道治理、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经验做法获评机关党建协同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佳案例”。

联防联治焕新蝶变,幸福河湖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坚持全域治理。联动开展污水“治三排”、河湖库“清四乱”、入河排污口整治、阻水片林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230余次,推进濑溪河、大清流河、南溪河等一批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携手破解川渝两地最复杂界河铜钵河治理难题,长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平,25个川渝跨界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较实施川渝联合河长制前提高4个百分点。

坚持精准治理。针对跨界流域、农村河湖、中小型水库及城乡结合部小微黑臭水体等,开展省市级联合暗访5轮,发现并整改涉河湖问题429个,跨界河流整体面貌持续改善。

坚持依法治理。充分发挥“河湖长+”作用,健全水利、公安、检察院等部门联合执法、涉河湖重大问题调查处置等工作机制,联合开展执法行动100余次,相互移送案件线索16件,依法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

坚持重点治理。川渝两地共同投资11亿,实施琼江治理项目96个,建成文化景观、亲水休闲等设施100余处,成功创建琼江省级幸福河湖,打造花漫琼江、彩虹滑道等景点,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生态价值转换明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科技赋能智慧领先,激活长江上游流域现代化治水新动能

强化互联互通。联合绘制《川渝跨界河流特性图表集》,涵盖51座重要水利水电工程、10个生态流量国控断面、25个水质国控断面等重要信息,实现跨界河流“一张图管理”,为各级河长开展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统一标准体系。联合编制实施“一河一策”方案23个,开展8条跨界河流健康评价,发布全国首张跨界河流塘河健康“体检表”,开发“智巡精灵”“智慧河长”等程序,动态监测水环境、智能巡河、智能统计分析数据,助力河湖管护工作高效开展。

先行数字建设。在琼江(遂宁段)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建立水利模型8套、知识库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7座,建设水雨情数据汇集、河湖健康预报预警等“三汇”“四预”数字孪生平台,形成5项成果获得水利部中期评估优秀等次。

为持续提升两地沿河群众因水而生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重庆市河长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局副局长宋刚勇做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介绍。

迭代升级,健全“责任贯通、协同高效”的河长制工作体系

川渝两地将依托川渝联合河长制推进平台,探索试点建立河长联席会议和联合巡河机制,继续实行跨界河流河长工作交接制度,常态化开展交叉暗访,不定期曝光典型问题,实行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全链条闭环管理,全面推行“一河一策”联合编制、河流健康评价结果互认等工作,合力创新“财政投入+社会资本+生态补偿”的多元投入机制,共育专业化治水管水铁军,进一步夯实川渝河长制协同一体的制度化、体系化根基。

加力加效,吹响“全域联动、流域共治”的幸福河湖建设冲锋号

《探索共建川渝幸福河湖》已列入20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集成式标志性重大改革清单,两地将以共建跨界幸福河湖为抓手,聚焦“安澜、生态、宜居、智慧、发展、文化、公众满意”7个方面持续用力,加快建成一批具有西部特色、川渝辨识度的幸福河湖,全面激发川渝毗邻地区河湖共建共保积极性,大幅提升跨界河湖治理效能,使一条条河湖成为两地沿河群众相近相亲的“幸福纽带”、成为两地悠久历史文脉的“共同承载”、成为助力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数智共管,构建“全量感知、虚实交互”的智慧治水模式

两地将加快推进数字化管河应用平台深度融通,重点探索推动川渝跨界河湖数据库、跨界河长协同工作台、跨界河湖数字孪生建设,聚力提升河湖治理管护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加快实现对河湖基础信息全要素、治理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推动实现跨界河湖巡河护河、问题处置、监管治理“三协同”。

聚焦基层,打造“全民共治、末梢激活”的基层河湖管护体系

针对基层河湖“最后一公里”问题,两地将通过联合巡河、联合执法消除责任盲区,加快建立起责任明确、协调顺畅、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基层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同时,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深化“河长+警长+检察长+民间河长”等多元联动的监督保护机制,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凝聚河湖管护合力,大力探索推动基层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推动实现河湖治理保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