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调查本科生发14篇SCI论文,学术奇才还是“近亲繁殖”该说清

2025-05-09 13:40:41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评论员屈旌

近日,一篇关于重庆大学大四学生刘某乔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推文引发关注,推文中介绍称,刘某乔发表SCI论文十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引发热议。

学校公众号推文曾提到过刘某乔

5月8日,重庆大学发布一则情况说明,表示学校关注到网络上有关2021级本科学生刘某乔发表论文等情况的讨论。学校高度重视,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核实。若发现有不当行为,将按有关规定处理。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监督。(据5月9日新京报)

重庆大学发文截图

SCI论文作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黄金通行证”,其发表门槛之高、竞争之激烈都堪称顶级。能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往往代表着研究者在其学科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甚至能推动整个领域的进步。而一位本科生竟然能发十余篇SCI论文,且有5篇位于影响因子最高的一区,此外还坐拥3项国家专利,其最早参与的发明专利申请于2016年,当时她还是一名年仅13岁的初中生,如此惊人的科研产出,违背认知常识的“学术早慧”,让天下“青椒”情何以堪,令围观群众啧啧称奇。

更吊诡的是,刘某乔署名的这些论文和专利,均非第一作者,多为第三、第四作者,而其合作者中频繁出现重庆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某华、刘某龙等人,同时有多名学生透露,刘某乔与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刘某华系父女关系,这实在让人不得不心生疑窦——这些耀眼的学术成果是科研能力的真实反映,还是特权庇护下的“拼爹游戏”?刘某乔究竟是天赋异禀的学术奇才,还是资源浇灌出的“学术二代”?

在学术界,这种教授专家子女借助父母学术资源,获得科研起步优势的现象并不罕见,但绝对不是“存在即合理”!年轻的科研人员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公平竞争中证明能力,如果公共的学术资源可以像家族资产一样代际传递,对那些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寒门学子而言,是一种深刻的剥夺和压迫,严重破坏教育公平,腐蚀了学术生态。

网友的热切关注,反映出公众对学术诚信和社会公平的深切期待,大家并不仅是简单地质疑刘某乔个人的“开挂履历”,而是透过这一不合常理的怪象审视学术界的伦理规范和透明度。论文署名权不能沦为私相授受的工具,学术成果更不应拿来随意给人“镀金”,重庆大学既然要介入调查,就不能只查本科生刘某乔,她背后的刘某华、刘某龙也要一并彻查,如果真查出有问题,更不能含含糊糊地撤稿了事,而要公开调查细节,严格依规处理,接受社会监督,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否则,高校的公信力何在?学术的尊严何存?

近日,多篇“男女不分”的离谱论文被曝出,让舆论再度聚焦于论文造假、代发这个老问题,而刘某乔这一事件,也发出警醒,早就说要斩断的学术“近亲繁殖”利益链条或许依然存在。即便近年来,教育部、科技部相继发文纠正“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不少高校存在过度推崇论文数量,强调论文门槛的倾向,当“刷论文”之风竟然“卷”到了本科生领域,当某些学术大拿手握署名权就能为所欲为,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勇气,鼎故革新的决心重构多元评价体系,消除学术泡沫,方能遏制学术功利化的蔓延,让科研和教学都回归知识创造的初心。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举报/反馈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