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评论员李燕
近日,在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举办的绿色驿站成果展示活动中,南湖街道大放异彩,成功包揽全市唯一“示范街道”称号,两个社区绿色驿站获评“示范站点”,还有一位居民荣获“十佳志愿者”表彰。这份亮眼的“绿色答卷”,背后是南湖街道十年如一日,将“小驿站”打造成“大民生”的治理智慧。
基层治理往往面临诸多难题,公共空间碎片化、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让不少地方头疼。但南湖街道却独具慧眼,把目光聚焦在居民身边的“边角料”上。废弃机场遗留的荒草地、邻里争执的纠纷地、长期闲置的杂物堆,在“1+7+N”创建格局中化作“幸福田园”“轮胎花园”“格格小院”。宝安花园社区曾因“毁绿种菜”矛盾频发,如今通过“分格到户”将争议地块改造成集种植、科普、休闲于一体的共享空间,纠纷在共建花园的过程中迎刃而解。这种“化痛点为亮点”的巧思,本质上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生动诠释,当政府主动留白让居民“执笔”,把“方寸荒地”变成“民心绿地”,治理的被动应对就转化为发展的主动共创。
共建共享的动力之源,在于以“微机制”凝聚“大合力”。南湖的每个绿色驿站都是一部“共治教科书”,中央花园社区的“轮值站长制”让居民每周参与驿站管理,都市桃源社区的“七绿科普活动”吸引居民走进园艺课堂,宁松社区的“绿色达人”罗腊香带着百户家庭把废弃轮胎改造成创意花箱……这些浸润着烟火气的机制创新,打破了传统社区治理的“政府独角戏”。数据显示,南湖街道通过培训、管理、考评“三机制”,培育出14支志愿服务队、3000余名志愿者,让“我的驿站我做主”从口号变成现实。当居民从“等靠要”的旁观者变为“筹管评”的参与者,社区便有了自我更新的“造血细胞”。这种将治理细节转化为情感连接的做法,让每一株亲手种下的花草都成为邻里信任的纽带,让每一次共同议事都成为基层民主的实践。
南湖街道的每个绿色驿站,都像是一部生动的“共治教科书”。在中央花园社区,居民们轮流担任“轮值站长”,每周都会参与到驿站的管理中,从花草养护到活动组织,大家都积极参与。都市桃源社区开展的“七绿科普活动”,吸引了许多居民走进园艺课堂,学习种植知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宁松社区的“绿色达人”罗腊香更是带动了百户家庭,大家齐心协力,把废弃轮胎改造成创意花箱,让原本破旧的角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机制创新,打破了传统社区治理中“政府独角戏”的局面。南湖街道通过培训、管理、考评“三机制”,成功培育出14支志愿服务队、3000余名志愿者。如今,“我的驿站我做主”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变成了现实。居民们不再只是“等靠要”的旁观者,而是变成了“筹管评”的参与者。社区也因此拥有了自我更新的“造血细胞”,每一次居民的共同参与,都让邻里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也让基层民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南湖街道的8个绿色驿站,可不只是“推窗见绿”的景观带,更是“邻里相亲”的会客厅。华锦社区的老人们喜欢在“幸福田园”里分享园艺心得,一边修剪着花草,一边交流着种植经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水域天际的孩子们在“轮胎花园”里认识植物生长,好奇地观察着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在玩耍中学习知识。就连周边小区的房价,也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而有所增长。南湖街道的成功,并不在于投入了多少资金,而在于找到了生态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共振点”。他们用“小设计”实现了环境的大改善,用“微治理”促进了邻里的大和谐。当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绿色驿站”,居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社区深深的归属感和对城市强烈的认同感。这种“颜值”与“气质”的双重提升,正是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从南湖街道在绿色驿站成果展示活动中的“揽奖”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基层治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流淌着民生温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像南湖街道这样的“民生绣花功夫”。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街巷阡陌,将共建共享机制嵌入到党群之间的心桥,让每一次治理创新都能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驿站虽小,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力量虽微,却能汇聚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当千万个“绿色驿站”在城市角落绽放光彩,我们定能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正由无数温暖的民生细节细细绘就。【责任编辑:伍佳佳】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