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人民医院开展首例超声引导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精准硬膜外麻醉

2025-05-08 23:00:16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王文文通讯员林鹏菏泽报道

近日,鄄城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完成医院首例超声引导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硬膜外腔精准穿刺麻醉,为一名严重脊柱畸形合并股骨骨折的高危患者实施安全、有效的麻醉管理。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医院在困难椎管内麻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复杂脊柱病变患者的麻醉方案提供了新选择。

患者为59岁男性,因右股骨粉碎性骨折需紧急手术,但同时患有强直性脊柱炎20余年,脊柱呈“S”形完全骨化,坚硬如铁,无法弯曲,传统解剖定位完全失效。此外,患者还存在严重气道受限(张口仅2厘米),若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难度极大,风险极高。

面对这一棘手情况,麻醉科团队经过全面评估,决定采用超声实时引导下的硬膜外麻醉,避免全麻带来的气道风险,同时确保精准、安全的麻醉效果。在超声精准引导下,麻醉科团队成功完成硬膜外麻醉,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完善,骨科团队顺利实施股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作为麻醉科医生,硬膜外腔穿刺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之一。无论是分娩镇痛、术后镇痛,还是某些外科手术的麻醉,硬膜外技术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传统的“盲穿”技术依赖体表解剖标志和操作者的经验,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普及,B超引导下硬膜外穿刺逐渐成为麻醉领域的“新利器”。

传统的穿刺方法通过触摸患者脊柱的骨性标志(如棘突、椎间隙等)进行定位,但遇到以下情况时,操作难度会显著增加。即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难以触清脊柱结构;脊柱畸形或退行性病变,如脊柱侧弯、椎间隙狭窄;老年患者,韧带钙化,导致穿刺阻力感不典型;穿刺失败后重复操作,组织水肿或出血影响判断。这些情况下,操作者可能需要多次尝试,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引发神经损伤、硬膜穿破后头痛等并发症。

超声技术通过高频声波成像,能够实时显示脊柱结构、硬膜外腔的深度及周围组织关系。其核心优势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精准定位,一针到位超声可清晰显示“棘突、椎板、黄韧带”等关键结构,帮助医生在穿刺前预先测量皮肤到硬膜外腔的深度和角度,选择最佳进针路径。数据支持:研究表明,超声引导可将首次穿刺成功率提高20%—30%,尤其对困难穿刺患者效果显著。

另外,超声技术可以减少并发症风险,避免误穿硬脊膜,超声能辅助判断硬膜外腔的宽度,降低穿破硬脊膜导致脑脊液漏的风险;避开血管和神经,实时成像可观察椎旁血管走行,减少血肿或神经损伤的发生;缩短操作时间,提升患者体验对于解剖困难的患者,传统方法可能需要多次调整穿刺点,而超声引导能显著减少穿刺次数和操作时间。患者疼痛感减轻,配合度更高。肥胖患者,超声可穿透脂肪层,清晰显示深部结构;脊柱术后或畸形患者,绕过骨性结构异常区域,找到可穿刺的“安全窗”;儿童或不能配合的患者,快速定位,减少术中体位变动需求。

超声引导硬膜外穿刺如何实现?术前扫描,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用高频线阵探头纵向或横向扫描脊柱,识别目标椎间隙及硬膜外腔位置;标记穿刺点,测量深度和角度,在皮肤上标记进针点;实时引导(可选),部分操作者可选择在超声实时监测下进针,动态观察针尖位置。

超声引导技术不仅是工具的创新,更体现了麻醉学科向精准化、个体化发展的趋势。随着便携式超声设备的普及和人工智能辅助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未来超声或将成为硬膜外穿刺的“标配”,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安全、舒适、高效的麻醉体验。

B超引导下的硬膜外腔穿刺,如同为麻醉医生装上了“透视眼”,让原本依赖手感和经验的操作变得有据可依。这项技术不仅提升了麻醉质量,更体现了以患者安全为核心的医疗理念。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