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俄乌局势一度呈现出降温的迹象,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宣布临时停火72小时,释放出了明显的谈判信号,与此同时,美国和乌克兰也签署了新一轮的援助协议,特朗普表示,将在100天内推动俄乌进行直接对话。然而,仅一天过后,局势急转直下。
要知道,在早期的时候,美国向乌克兰持续援助武器、资金与情报资源,是基于一种“可逆转战局”的预期,就是相信乌克兰能够借助西方支持,从而逆转战场态势,迫使俄方让步。
但现实显然越来越不符合这一设想。乌军反攻进展缓慢,战线没有根本性突破,甚至在部分前线出现疲软迹象,基辅当局在军事与政治层面的掌控力也逐步减弱。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府的评估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乌克兰战场已难以再带来战略收益,反而成为了一个资金黑洞。
正因如此,美国突然对推动和平谈判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特朗普作为一名商业家,自然是看到了战争意外的利益,因此,他上台后一边敦促俄方在乌克兰问题上作出让步,一边施压乌方接受对话提议,表面上是一种和平中介角色,实则是一场精密的抽身计划。
从策略角度来看,美国此举可谓一石三鸟。第一,通过临时营造“推动和平”的姿态,赢得舆论主动,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第二,在判断俄乌无法真正停战后,立刻转向重提制裁,将矛头再次对准俄罗斯,转移国内对“援乌疲劳”的批评;第三,也是最关键的,通过前期的援助协议和乌克兰财政支配权,试图对乌克兰资源进行深度渗透,在经济、安全和能源等领域形成实际控制。
据央视新闻报道,乌军发射8枚英国制“风暴之影”巡航导弹、3枚自研的“海王星-MD”反舰导弹、14艘自杀式无人艇,以及170多架无人机,深夜对克里米亚多地展开袭击。俄方不得不承认,乌克兰正以新的节奏推进攻势。
据五角大楼透露,美国政府已经通过一项总价值3.1亿美元的援乌计划,该计划不仅涵盖F-16战斗机所需的配件、维护技术和飞行训练,还将为乌军提供相应的后勤保障。此次是设立“矿产基金”作为军援财源,既符合美国国内预算透明要求,又确保了美方在战后资源分配中的主动权。
在陷入连续两起“群聊泄密”风波之后,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又被卷入一场更具杀伤力的政治丑闻。据路透社披露,今年1月,美国军方曾在特朗普上台仅一周后,突然对三家货运航空公司发出口头指令,要求立即停止11架正准备向乌克兰运送武器的航班任务。
这些航班满载炮弹、导弹及其他作战物资,原定为乌克兰战场提供关键补给,而这道命令的发出时间,竟早于特朗普3月公开叫停援乌命令一个多月,更令人困惑的是,这次突如其来的“停运”,在短短几天内又被悄然取消,航班恢复照常,物资继续向乌克兰输送。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引发了多方质疑。
白宫在事件曝光后迅速做出回应,称赫格塞思执行的是总统意图,并强调当时的确存在暂停援乌的战略评估。但知情者直言,这种事后补台式解释不过是政治危机公关的标准操作。事实上,特朗普在那次会议上仅是随口提出考虑减少军援,并未发布任何明确指示,赫格塞思会错了意。
由于援乌中断消息迅速传入基辅与欧洲主要盟国耳中,导致乌克兰官员一度陷入强烈不满与不安,欧盟官员被迫紧急商议是否扩大对乌军援,以填补美方可能留下的战略空白。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