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菏评|从一朵花到文旅爆点,菏泽模式如何“留客倾城”?

2025-04-24 11:30:56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李潇

4月的菏泽,因牡丹而沸腾。曹州牡丹园单日客流突破11万人次,7大景区单日总游客量达23.8万人次,社交媒体上“菏泽牡丹人潮”话题屡登热搜。这场“花海人潮”的盛景背后,不仅是牡丹的天然魅力,更是一座城市以花为媒,通过产业升级、文化赋能和全域联动,将“流量”转化为“留量”的深层探索。

从“人海战术”到“暖心护航”:柔性治理留住游客脚步

菏泽深谙“细节决定体验”的文旅逻辑。面对单日高达23.8万人次的客流高峰,这座城市以“绣花功夫”织就了一张“有温度的服务网”。

清晨6点,首班赏花专线从火车站出发,载着游客驶向各景区。节会期间,多达31条公交线路如灵动的丝带,穿梭在城市与各个牡丹园之间。末班车恋恋不舍地延长运营时间,只为让游客能毫无阻碍地抵达心仪的景区。五条赏花专线的开通,更是如同为游客定制的专属通道。从菏泽火车站、菏泽东站出发,一路向着牡丹园疾驰,让游客一下车就能奔赴花海的怀抱。“现在从高铁站到牡丹园只需20分钟,比去年快了一倍。”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点赞道。

为了让游客拥有舒适的乘车体验,菏泽还对参与节会的运输服务车辆进行了全方位的“大变身”。公交、旅游包车、出租车等,纷纷以崭新的车容车貌、醒目的标志标识和一尘不染的车内外卫生迎接游客。

这种“以客为尊”的治理理念,不仅缓解了拥堵压力,更让游客感受到一座城的包容与诚意。正如一位游客所言:“在菏泽,连红绿灯都是牡丹造型,细节里藏着浪漫。”

从“赏花经济”到“文化浸润”:牡丹IP的立体化表达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菏泽给出的答案是:打造超级IP。菏泽深挖牡丹文化内涵,将曹州牡丹传说、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元素融入旅游体验。游客不仅可以赏花,还能参与牡丹诗词大会、牡丹书画展、牡丹非遗制作等互动活动,感受“沉浸式”文化熏陶。

在老城曹州的非遗市集里,非遗传承人正在演示牡丹瓷制作。她将白瓷土捏成花瓣形状,用竹刀细细雕刻出脉络,再放入窑中烧制。“这牡丹瓷永不褪色,就像菏泽人的热情一样长久。”摊位前,游客们排起长队体验DIY,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精心绘制了一朵蓝牡丹:“我要把它摆在办公室,让同事们都能感受菏泽牡丹的魅力。”不只有牡丹瓷,面塑艺人用面团捏出惟妙惟肖的牡丹,剪纸匠人剪出“花开富贵”的吉祥图案。工笔牡丹画、牡丹木雕等非遗技艺,通过文创产品与现代设计结合,成为游客“可带走的文化”。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菏泽城的大街小巷便被牡丹的芬芳唤醒。曹州牡丹园内,游客身着汉服踏入《簪花仕女图》的实景画卷,与“唐代仕女”共赏牡丹;百花园以《国色芳华》影视IP为蓝本,复刻剧中“花满筑”场景,演员邵芸与游客的互动更将剧情照进现实。这些打破传统观光的沉浸式体验,让牡丹之美从视觉延伸至情感共鸣。

当单一景点转化为全域美学,牡丹不再是“过客”眼中的短暂惊艳,而是成为让人留恋的文化归属。

从“花期限定”到“四季常开”:产业链延伸破解“昙花效应”

过去,菏泽牡丹的观赏期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花期短暂,游客难以在其他时间领略牡丹的国色天香。近年来,菏泽通过科技创新、品种选育、产业融合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牡丹从“花期限定”到“四季常开”的蜕变。

为了打破牡丹花期的自然限制,菏泽的科研人员和花农们积极探索花期调控技术,促使牡丹提前开花。春节期间,催花牡丹成为年宵花市场的宠儿,菏泽本地催花牡丹数量达60万盆,销往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催花20万盆,占据全国销售市场份额的60%以上。

产业融合为牡丹四季绽放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菏泽积极推动牡丹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以牡丹为主题,打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除了连续举办多届的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还开发了牡丹主题的文创产品、特色美食等。在文创领域,从牡丹主题的工艺品、饰品到书籍、明信片等,种类繁多,让游客可以将牡丹文化带回家;美食方面,牡丹花酥、牡丹饼等特色点心,将牡丹的美味融入日常饮食。同时,菏泽还利用电商平台,拓宽牡丹产品的销售渠道,不仅鲜切花、盆栽牡丹等可以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牡丹深加工产品如牡丹籽油、牡丹茶、日化品等也借助电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消费者全年都能享受到牡丹带来的美好体验。

“牡丹浑身是宝”在菏泽绝非虚言。走进菏泽鲁西新区的麟源牡丹产品展销厅,一款标注着“27道萃取工艺”的牡丹籽油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作为菏泽牡丹深加工产业的代表企业,菏泽市康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三重真空膜过滤技术精制牡丹籽油产品。“今年,牡丹籽油订单持续火爆,最近刚发走一批价值50余万元的订单。”公司总经理王连岗说,公司今年计划进一步推出发酵牡丹籽油、纯净牡丹籽油,实现产品的精细化升级。

如今,在菏泽,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季,还是在炎炎夏日,人们都有机会欣赏到牡丹的娇艳。从催花牡丹在春节期间的喜庆绽放,到不同花期品种在春夏的接力盛开,再到各种牡丹衍生产品的出现,菏泽牡丹已实现了从“花期限定”到“四季常开”的精彩蝶变。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创”:一座城的集体热情

菏泽的留客之道,更在于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这绝非简单的口号,而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全民行动。当菏泽人自发向游客分享隐藏在街巷里的羊汤老店,热情地讲解曹州面人的非遗故事,主动为迷路的旅人指引方向,这座城市便拥有了最温暖的“活招牌”。

一场场生动的文化活动,让菏泽市民逐渐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城市发展的局外人。在节会期间,退休教师主动加入志愿讲解队伍,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牡丹栽培技艺与背后的传说;年轻的创业者自发组织“非遗手作体验团”,带着游客走进菏泽面塑、鲁锦织造的奇妙世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菏泽市民完成了身份的华丽转身,真正成为城市形象的塑造者。

机关、企业、市民免费开放停车场;对来菏观光旅游的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外来车辆首次或轻微违法不予处罚……这一系列举措,是菏泽对“好客之道”的生动诠释。从停车、通行到执法,从服务到体验,菏泽用细致入微的安排、开放包容的姿态,将每一位游客的需求放在心上。

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在菏泽,问路时不仅得到了热心解答,还被邀请到居民家中喝了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这座城市的人,比牡丹还要温暖。”这种由全民共创带来的情感共鸣,远比精心策划的旅游项目更能打动人心,也让菏泽在游客心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当最后一片牡丹花瓣飘落,菏泽人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将牡丹元素融入城市肌理:牡丹主题公交在街道穿梭,牡丹天桥成为网红打卡点,连路灯杆上都装饰着牡丹浮雕。这朵花,早已超越了植物的范畴,成为菏泽人精神的图腾,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