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王文文通讯员苏红军菏泽报道
晨光熹微之际,一名意识丧失的危重症患者被紧急转运至鄄城县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单元。患者呈昏迷状态,呼吸节律紊乱,口唇紫绀,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医疗团队立即启动高级生命支持流程,迅速开放气道并准备实施气管插管术。经紧急处置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顺利转入重症监护室接受进一步治疗。
在成功挽救生命的喜悦之余,急诊医学科主任王世春指出:“此次抢救暴露出流程管理的关键短板,亟需系统性优化。”通过复盘发现三大核心问题,即抢救设备布局缺陷,急救器材分散存放导致响应延迟,经测算平均耗时达2.3分钟;操作流程衔接不足,心肺复苏中断时间过长(平均中断时长1.2分钟),影响复苏质量;气道管理装备局限,单类型插管设备应对困难气道成功率仅68%,需多次尝试或外援支持。
针对上述问题,科室制定三维度改进方案,即设备管理革新,建立模块化急救包(含呼吸支持包、循环支持包等),实现“一键式”取用。经实测,设备准备时间缩短至45秒内。同时增配抢救车专用防护装备,有效降低院感风险;操作流程标准化,构建“10秒黄金法则”(气道开放≤5秒,通气维持≥5秒),通过模拟训练使团队复苏中断时间控制在30秒内;气道管理升级,引进可视喉镜、光棒等先进设备,建立困难气道分级预案。经预演验证,困难气道插管成功率提升至92%。
急诊抢救室作为医院生命防线,其流程优化直接关乎患者存亡。通过设备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装备升级化三重举措,他们成功将抢救响应时间缩短40%,复苏成功率提升23%。今后,他们将持续深化流程再造,以更专业的救治体系守护生命安全。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