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举行,正式发布广东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两素养一纲要”方案(以下简称“2+1”方案),明确中小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
据悉,“2+1”方案分别是“两大素养框架”——《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1”个课程纲要——《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该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为各地、各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基于国家平台整合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创新,开展师生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提供参考。
构建师生AI素养框架,明确能力坐标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表示,“2+1”方案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明确了三级指标并进行具体化描述。尤其是《教师素养框架》,从意识理念、技术能力、教育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分别回答了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使命、必备能力与责任担当,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了指引。
打出AI教育组合拳,提供实施路径
“2+1”方案系统推进,打出AI教育组合拳。从目标层提出了师生素养框架,明确了师生素养能力坐标,从路径层制定了《课程指导纲要》,提供了从课程到课堂的实施路径,解决各地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方面“有目标可依、有课程可用、有教师可教”的问题。
在课时安排上,方案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并要求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防止重复交叉。
全链闭环设计,课程可落地、可评价
林如鹏表示,广东着力建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全链条AI育人体系。课程纲要明确了广东省人工智能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内容体系方面,涵盖从核心概念到技术实现,从关键技术到系统建构,从生活应用到社会影响的完整知识体系,通过通识课学习提升学生人工智能核心素养。实施路径上,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明确要求。资源开发鼓励各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适合的课程资源,指导学校创新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平台支持强调多平台支持教学,鼓励学校利用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人工智能应用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评价标准上,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议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数据、作品评价、量表测量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各地探索将人工智能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
此外,方案提出加强对人工智能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转岗培训等方式充实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队伍;鼓励各地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投入,将人工智能课程普及纳入财政预算,支持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硬件设施建设等,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形成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目前广东正在制定AI工具与国家平台融合应用指南,以国家平台为枢纽,对如何基于国家平台进行AI资源共享共建、AI课堂教学创新给出“基本式+变式”的应用模板和参考范例,共同促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人工智能应用深度融合,形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的“广东方案”。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3年,制定《广东省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7)》,全省中小学(含教学点)学校实现宽带接入率达100%,超100M宽带速率达100%,课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超99%。2024年,作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省,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行动方案(2024-2027)》,面向20个区域设立人工智能实验项目,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助教、助学、助评、助管、助研的有效路径。此次“2+1”方案的发布,是广东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又一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全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
责编:秦雅楠、王瑞景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