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通常为4月4日至6日)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回暖、雨水增多,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生长。清明是祭祖追思的时节,也是万物生发,调养身体的好时机。中医认为,清明养生应顺应“春生”之气,注重疏肝健脾、祛湿防病,同时调和情志。以下为具体养生建议:
一、饮食调养:清淡为主,健脾祛湿
1.疏肝健脾
①多吃绿色蔬菜(荠菜、菠菜、香椿等),助肝气疏泄。
②健脾祛湿食材:山药、茯苓、薏米、芡实、莲子、白扁豆等,可煮粥或煲汤。
③少吃酸味食物(如山楂、柠檬),避免肝气过亢;少食油腻、生冷,防湿困脾胃。
2.时令食材推荐
荠菜: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香椿:健脾开胃,清热解毒(需焯水去亚硝酸盐)。
艾草:温经散寒,可制作青团(但糯米不易消化,适量食用)。
清明菜:为菊科植物鼠曲草的嫩茎叶或地上部分。具有祛风解表,化痰止咳之功效。多用于咳嗽多痰,气喘,感冒,蚕豆病,筋骨疼,白带异常,痈肿等。
清明粑:相传明朝建文皇帝在“靖难之变”后流落到贵州,品尝了当地百姓制作的食饼后赞不绝口,并因其主料为清明菜,将其命名为“清明粑”。此后,清明粑逐渐成为清明节和祭祀祖宗的必备食品,内馅可咸可甜,根据自己喜好添加。
3.茶饮建议
①菊花枸杞茶:清肝明目,缓解春燥。
②陈皮茯苓茶:健脾祛湿,理气化痰。
二、起居作息:早睡早起,防“春困”
1.顺应阳气生发
早睡(22:00前)早起(6:00-7:00),避免熬夜耗伤肝血。
中午可小憩15-30分钟,缓解春困。
2.防寒保暖
清明前后温差大,需“春捂”,重点护好颈背、腹部和脚踝,预防感冒。
三、运动养生:适度升阳,疏通气机
1.户外活动
踏青、散步、放风筝等,吸收自然阳气,舒缓情绪。
注意:晨练不宜过早,避免寒气侵袭。
2.传统导引
①太极拳、八段锦:调和气血,柔筋健骨。
②穴位按摩:
按揉太冲穴(疏肝)
按揉足三里(健脾)
按揉丰隆穴(化痰祛湿)。
四、情志调节:平和心境,忌悲怒
1.疏解情绪
清明扫墓易引发哀思,需适当宣泄情感,避免过度悲伤伤肺气。多与亲友交流,保持心情愉悦,防肝郁气滞。
2.养肝小技巧
听舒缓音乐、冥想、深呼吸,或泡一杯玫瑰花茶疏肝解郁。
五、防病要点:防湿邪、护正气
1.防湿邪侵袭
居室保持通风,衣物被褥勤晾晒,避免潮湿环境诱发湿疹、关节痛。
雨天外出后及时擦干身体,可用艾叶煮水泡脚驱寒湿。
2.增强免疫力
饮食搭配黄芪、党参等补气食材,或艾灸关元、气海穴培补元气。
过敏体质者注意防风防花粉,外出戴口罩。
六、特别提醒
慎食发物:过敏人群慎食海鲜、竹笋、芒果等“发物”,防旧病复发。
忌大补:春季以“清补”为主,避免滋腻药材(如阿胶、熟地)阻碍气机。
来源贵阳妇幼保健院
编辑朱玉群
二审彭银
三审赵晓娅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