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节,脑子里总是忘不了杜牧那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不知杜牧是因为思念逝去的亲人而断魂,还是因为酒瘾发作而断魂。
但是对于一个才疏学浅的现代人来说,每想起这个节日,想要抒发一下浪漫情怀时,除了这首诗歌,似乎再也想不起别的句子。为什么千年以来所有写清明的诗里,只有杜牧这一首最出名?
也许就像是崔颢写过了《黄鹤楼》,李白提笔再想写时,因为发现自己无法超越前人,只能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一样。
杜牧的唐诗版《清明》,几乎已经成了千古绝唱,但是好在我们还有宋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宋词名家苏轼笔下“不一样的清明”。
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知州。当地偏远贫瘠,蝗灾、旱灾不断,百姓生活艰难。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登上城墙西北角的超然台,写下了一首《望江南·超然台作》。
同样是写清明节,苏轼的这首宋词,既有杜牧《清明》诗里的“春愁”,同时又有对人生哲理豁达的思考。
《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北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上阕上来交代时间,“春未老”时。其实苏轼填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春天已经步入了最后的尾声。但是苏轼一上来就先强调“未老”,奠定了全篇乐观向上的一种精神基调。
“春未老”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苏轼专门挑了一个春景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色——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河畔柳条。这个与杜牧以“雨纷纷”来写“春愁”刚好相反,写的是春色的旖旎与温柔。
但是,正当你以为苏轼放弃了清明节典型气候“雨纷纷”的描写之时,他又在后半段中,登上超然台后补了一句“烟雨暗千家”。
原来词开头苏轼看到的景色,是他身边日常的景色。
而当他登上超然台后眼界更加开阔了,于是他同时看到了“半壕春水一城花”的壮丽景色,也看到了笼罩在朦胧烟雨中,若隐若现的普通人家。
清明时节的风景是有很多个层次的,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不同的人,身处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象绝不一样。
下阕写苏轼因为过“寒食”节禁了酒,头脑反而变得清醒了。在那之前他因为思念弟弟苏辙,时常借酒浇愁。这一下不能喝酒,反而让他想明白了“空想”是毫无意义的。
由于这首词填于寒食之后,寒食节禁火,清明节重新生火,古人称之为“改火”。苏轼在词的下阕写道:“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与其独坐发愁,还不如温一盏新酒、烹一杯新茶,好好地享受生活。这句“诗酒趁年华”,一扫杜牧《清明》诗中的“孤独”、“愁苦”的意味,顿时让整首词的立意得到了升华。
词中既然提到了“寒食”,这里就不得不顺带说一说。原来在宋朝的时候,人们是清明、寒食两个节日一起过的。先过寒食节,再过清明节。
寒食禁火,清明改火,人们会在这时祭扫、踏青,甚至“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哭完了先人,先不急着回家,而是找个花园喝酒赏春,直到尽兴。
毕竟死者已矣,生者还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好好地活下去。苏轼的“新火试新茶”,正是宋代清明习俗的体现。
“诗酒趁年华”一句,其实暗合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时尚新风。究其原因还是宋代文官薪酬很高,而朝廷并不反对他们举行各种宴会,享受生活。
其实,苏轼在密州的时候还写过另外一首比较有名的清明诗——《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首诗写于苏轼离开密州的前夕,既有对春光的留恋,也有对人生的通透感悟。拿这首诗对比杜牧《清明》,两首同样是用七言绝句来描写作者内心的“愁思”,但是苏诗仍然不同于杜诗。
因为苏轼的《东栏梨花》是站在人类集体的高度,抒发了对“光阴易逝”的慨叹,偏于理性表达;而杜牧的《清明》则着重描写个人哀伤情绪,偏向情感表达。
其实苏轼刚到密州的时候,内心也十分苦闷。他本来在朝廷里面当官,却赶上了王安石变法,因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先到杭州三年,后来又调到了密州。
密州不如杭州经济发达,这里蝗灾、旱灾频发,百姓饥寒困苦。苏轼在任期间曾经上书朝廷《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主张减税救灾,而非单纯镇压,可想而知当地局势的混乱。
但是就是在这种逆境中,苏轼的文学创作却达到了一个高峰。一连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几首人生中的代表作。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评价:“这是苏东坡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说也奇怪,这位大诗人在最难过的日子却写出了最好的诗歌。”结语今人过清明节,依然会扫墓、踏青,偶尔也会像古人过寒食节一样,吃几个“青团”,但是绝不会放弃“生火”,更不知道为什么有“寒食”。
很多传统习俗都已经变成了“走形式”,除了让小孩子背一背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早就没有半点古意了。
不过,好在这两年,苏轼的“诗酒趁年华”,通过某个现代作家的作品突然流行起来。这句诗可以提醒我们——清明不仅是哀思的日子,也是新生的季节。
2025年的清明,在苏轼的家乡四川眉山三苏祠,举办了一场“梨白柳青忆三苏”的文化活动。在这个活动上,人们献柳枝、诵诗词,集体缅怀千年前的文豪苏氏父子三人。
而在河南郏县,甚至有守墓人带着家乡的耙耙柑、春笋和腊肉,千里祭东坡先生。词人活着的时候没有辜负年华,当他走了以后,人们也没有忘记过他对文化的贡献。
追思千年,清明的意义就在于此。当我们怀念逝者时,既要懂得欣赏“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文学魅力,也要像苏轼一样,穿过烟雨朦胧,看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的生机;
在追思逝者的同时,展望未来。在感伤时光流逝的同时,记得“诗酒趁年华”。咱们中国的人生哲学讲究个“中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凡事都不过头。
祭奠是要的,追思是要的,好好享受生活,更是要的。因为有死就有生,有旧就有新。自然界就是如此循环往复的。这才是清明的最高境界。
参考资料:《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
《苏东坡新传》——《四川人民出版社》,作者:李一冰,2020.05;
《望江南·超然台作》、《东栏梨花》,作者:苏轼,北宋;
《清明》,作者:杜牧,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