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梅英是新中国最早一代的乒乓球员。
1952年时,是姜永宁和孙梅英分别拿到了那时第一个男女单打的冠军。
作为乒乓球界的鼻祖级人物,孙梅英在其中德高望重,先当运动员,而后教练,留下不少辉煌的成绩,当然也有不少抗争。
1994年,65岁的孙梅英和一群老友,相约麻将桌,却也在这时突然晕倒,一睡不起,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曾经的女球王就此陨落,而曾经的恩恩怨怨,也已经随风而逝。
1
孙梅英退休后的晚年生活中,迷上了麻将,闲时相约三五好友,相聚麻将桌,也是一大兴致。
那个时候,她也因为之前的“让球事件”被乒乓球相关人员所孤立,已经很久不曾涉足。
就在93年的夏天,她像往常一样和朋友洗着牌,聊着天,却一阵头疼传来,倒在了麻将桌上。
原本清脆的洗牌声消失,一桌老姐妹们也是惊慌失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赶紧联系家人把她送进了医院。
原来,退休之后的孙梅英患上了脑血管疾病,这一次就十分凶险地病发了。
家人心急如焚地在重症病房外等了十几天,却还是没能留住她的生命,亲人的离世,对于人们来说是最悲伤的事情。
他们一边悲伤,一边忙活着孙梅英的葬礼。
告别那天,许多曾经在乒乓球界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来了,既有之前相熟的队友,也有曾经教过的学生,甚至之前有过争执的对手。
毕竟人走茶凉,死者为大,念及逝者生前的光彩,纷纷前来悼念,希望逝者一路走好。
不过,孙梅英最疼爱的学生始终远在国外,没有办法亲自前来参加葬礼,而是委托别人送来了花圈,以表自己的深切哀悼。
她们之间的师徒之情,也是感人至深。
小山智丽
这位徒弟就是日后备受争议的何智丽,后来改名为了小山智丽。
她们这对师徒因为乒乓球运动而结下一段深厚的师徒之情,却因为命运的安排,最后走上了分道扬镳的道路。
2
最早在二十世纪初,乒乓球这项新奇的运动从日本传到上海。
上海接纳了这颗灵巧的小球,从此这项运动在中国有了更多的发展,成为了风靡全国的运动。
其实,还是因为乒乓球价格低廉、场地要求简单、规则易懂,才使得大家非常青睐。
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打球的人,各种比赛也多了起来。
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重视体育的发展,鼓励参加国际性的比赛,走向世界,所以成立了国家乒乓球队。
年轻的孙梅英原本也只是一个小商店里面的女售货员,但是因为对于乒乓运动的热爱,平时通过自学和实战,磨练出来了扎实的球技,从一场场地方比赛中打了出来。
可以说,那个时候业余的运动员也十分符合时代特征。
孙梅英就这样被专业人员所挖掘,18岁的她进入了国家队,接受了系统性的指导。
就是在1952年的全国比赛上,她和姜永宁纷纷拿到男女单打冠军,从此一战成名。
当时的他们,成为了全国顶尖水平的代表,却并不意味着世界的。
参加世界锦标赛,孙梅英和队友们拼尽全力,为国家拿到了一块铜牌,在当时我们体育还不算发达,奖牌寥寥无几的时代,这样的成绩,已经算是令人骄傲,信心大增了。
姜永宁
在朝夕相处之中,孙梅英和队友姜永宁之间,也滋生出了男女之间美好感情,走在了一起。
他们一起为乒乓球付出了青春,在训练中彼此陪伴,这样走在一起,也是顺其自然。
不过,这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在他们的女儿出世后不久,姜永宁因为在特殊时期的遭遇,精神崩溃,选择自尽身亡。
从此留下孙梅英和两个年幼的女儿,继续生活在这个世上。
不过孙梅英是坚强的,她仍然在乒乓球界坚持工作,退役后的她当上了教练,培养了更多的乒乓人才。
3
也是在这时,孙梅英注意到了一个实力强劲的女子何智丽。
她天赋极高,也舍得下工苦练,于是孙梅英也变对她寄予厚望,毫不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毕生所学,这也是为了实现下一个“冠军梦”。
不过,何智丽此后也是身染争议,导致人们也许可以理解恩师孙梅英的行为,但是也并不认可她就一定是对的。
那年,1987年的新德里乒乓球锦标赛,就是乒乓球界的一次知名的“让球风波”。
中国队的何智丽和管建华双双进入女单决赛,也是这个时候,为了确保稳定的金牌,领导层决定让何智丽“让球”给管建华。
因为他们认为管建华的打法更能战胜决赛对手韩国选手梁英子。
面对上级要求,何智丽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她不想这样做,但也清楚“集体荣誉至上”,必须要服从命令。
无奈之下,她只能向恩师孙梅英倾诉,而孙梅英面对爱徒的苦衷,虽然她也是领导层,不赞同让球这样的做法,但也无法改变其他人的看法。
无奈之下,她只能向何智丽承诺,比赛的时候尽情去发挥,如果出了问题,师父来承担后果。
得到恩师的鼓励,何智丽在比赛中对战管建华时甚是犀利。
虽然最后拿到了冠军,但是她这次的抗争也引起了领导层的不满,孙梅英也因为这件事情受到牵连。
回国后,何智丽被处罚和禁赛,而孙梅英也因为徒弟奔走而被免职边缘化。
信息来源:新浪体育——中国乒坛史话:首届全锦赛走出一对冠军夫妻
此后何智丽的生活潦倒黑暗,在国内不光没有机会,还面临着人人唾骂,而彼时日本向她投出机会,从此她便去了日本。
一对真心相待的师徒从此远隔重洋。
孙梅英
出于国别的考量,孙梅英知道何智丽从此为日本征战,于是仅仅答应何智丽在那片土地上再续了三个月的师徒之情,就回到了中国,从此,师徒之间鲜少见面。
直到65岁的孙梅英因病去世,远在日本的何智丽已经改名“小山智丽”,她亦无法回国再见最后一面。
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她们之前的感情则是情同母女,却在情势的发展之下面临对立的立场和分离的场面。
多年之后,当何智丽不在出现在对立的赛场之上,以中日友好使者的身份回到中国,但她的恩师孙梅英却没能等到这一刻。/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