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畜牧业"称多模式":"保生态富口袋"科学养殖助牧民增产致富

2025-04-01 03:08:47中国网

高原的风掠过春日的江源草甸,黑牦牛的蹄声唤醒沉睡的草原……多年前,一场大雪就会让牧民痛失半数牲畜;而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合作社的暖棚里,科学补饲的牦牛正悠闲反刍,饲草储备库的绿色波浪荡漾着收获的希望——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在这片土地上相得益彰、共生共荣。

称多县地处三江源核心区,拥有可利用天然草场2182.09万亩,其中90%以上为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牧草营养价值高,是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主供区之一。截至2024年底,称多县牲畜存栏35.15万头/只/匹,其中牦牛存栏31.93万头,藏羊2.86万只,马0.36万匹,畜牧业产值直接关联县域经济收入与居民生活水平。

然而,传统游牧模式长期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自然灾害频发;二是粗放经营导致草场退化、出栏周期集中等问题。为此,称多县以“生态优先、科学养殖”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称多模式”。

多措并举“保生态富口袋”:从“靠天吃饭”到科学抗灾

藏族有句俗语:“牧业如同晨间的露珠般无常。”一场大雪就可能让牧民返贫。为此,称多县自2018年起推行“有灾抗灾、无灾补饲”理念,通过政府引导、订单调购等方式,每年定量储备越冬饲草料,并实行补奖机制(补贴运费、奖励饲草),鼓励牧民自筹购饲。

数据显示,2024年称多县饲草储备量较2017年增长近7倍,成功应对了多次极端天气。称多县珍秦镇联合产业合作社理事长久美旦周感慨:“以前冬天牛羊掉膘严重,现在有了饲草料,不仅保住了牲畜,还提高了产奶量和出栏率。珍秦镇在越冬饲料和暖棚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有效转变了‘三年一大灾、两年一中灾、年年有灾情’的窘境,现在我们对动物疫情和防灾饲草没有太大的担心!”

针对饲草短缺问题,称多县将撂荒地复垦为饲草基地,推广燕麦、芫根等作物种植,形成“以农促牧、以牧带农”循环模式,燕麦草产量和效益远高于传统作物,既保生态又富口袋。2024年,饲草种植面积从3000亩扩大至2万亩,带动农户增收,有效缓解草畜矛盾。

称多县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57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3家,整合草场、牲畜、劳力,推行“五统一分”管理模式(统一轮牧、配种、养殖、加工、销售,分群养殖),草场划区轮牧、四季转场。目前,44个村草山已全部整合,不再超载过牧,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三个根本性转变”破局发展瓶颈

首先,“称多模式”以“生态农牧、畜牧强县”为目标,推动三大转变。观念转变:从“重畜轻草”转向“建设养畜”,强化饲草料储备与科学补饲;方式转变:从“靠天吃饭”转向“防灾备饲+舍饲圈养”,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出栏方式转变:从“秋季集中出栏”转向“全年均衡出栏”,提升市场竞争力。

其次,在科技支撑下,实行分群管理与高效养殖。分群饲养:按畜种、年龄分群,科学控制补饲量,缩短牦牛发育周期,实现“1年1胎”目标;精准育肥:引入牦牛高效养殖技术,结合暖棚“放牧+补饲”,提升犊牛存活率至95%;生态循环: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通过堆肥、沼气发酵等技术减少污染,有机肥还田反哺草场。

第三,合作社赋能,探索集体致富新路径。合作社以股份制形式整合资源,下设放牧组、繁育组、商业组,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例如,清水河镇查拉巾帼互助合作社通过技能培训与产品创新,将传统畜牧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拓宽销售渠道。

成效与展望: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未来

通过科学养殖、多措并举,称多县畜牧业发展得到了各方面提升。抗灾能力提升:2024年大雪灾中,饲草储备使牲畜死亡率下降至5%以下;经济效益增长:2024年称多县牧民人均收入达1.2万元,同比增长18%;生态持续改善:草原植被覆盖率提升至75%,黑土滩治理面积超5万亩。

据介绍,称多县计划进一步推广“称多模式”,目标到2026年实现饲草自给率从60%提升至85%,牦牛良种率从40%提高至60%,全年出栏率从25%增至30%,打造全国有机牦牛养殖示范基地。

从“靠天养畜”到“智慧养殖”,从“资源消耗”到“生态循环”,称多县的探索为高原畜牧业提供了可复制样本。随着“生态+补饲”模式深化,这片古老的高原草场正孕育着新的生机与希望——黑牦牛的蹄声中,不仅回荡着牧民的欢笑,更奏响了乡村振兴的绿色乐章。

(文:大美,摄像:杨子建,部分素材供稿:中共称多县委宣传部)分享到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