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3月27日讯(记者王玉龙)1986年的寿光,工业产值在潍坊市12个区县中排名倒数第三,全县缺乏像样的企业和产业。刚刚上任县委书记的王伯祥面对这样的困境,却有了自己坚定的看法:"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要让寿光富起来,必须靠人才!"他曾在工作手记中写道:"县委书记这个舞台很大,组织把我放到这个位置上,就给了我干事的机会,全县100多万人眼巴巴地看着我!"正是这样朴素的认知,让他在五年任期内,带领寿光打了一个大大的翻身仗,实现了万众瞩目的华丽转身。
打破常规的胆识。
1987年,王伯祥对全县52个重点企业的厂长进行测评分级,除优秀者留任外,其余全部调整,然后从102个经济单位推荐的100名“能人”中优选40人作为企业后备干部。这种大胆的人事改革,确保了企业领导岗位由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担任,为寿光工业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
1988年,王伯祥在寿光推行了公开考选副科级干部的改革,通过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全县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这一创举打破了干部任用中的封闭性和神秘性,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王伯祥深知,要改变寿光的落后面貌,必须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1988年,他力排众议,破格提拔24岁的田其祥担任县供电公司总经理。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怎么能担此重任?
但王伯祥看中的是田其祥身上那股敢闯敢拼的劲头。事实证明,这个年轻人没有让他失望。田其祥带领公司开展多种经营,最终将这家县级供电公司打造成跻身全国最具竞争力500强的企业集团。
王伯祥常说:“用人有个导向问题,你用能干事的人,大家就都争着去干事;你用讲关系的人,那么大家就都会争着去找关系。”
以情留人的温度。
1988年冬天,王伯祥遇到了改变寿光蔬菜产业命运的关键人物——辽宁瓦房店的蔬菜技术专家韩永山。
当时县里的干部工资一般每月几十元,县委书记才坐一辆破吉普。但为了留住这位技术人才,王伯祥却大胆拍板:给韩永山配备一辆崭新吉普车、挂寿光1号车牌,重奖8万元和一套县城最好的住房,全家四口从东北迁到寿光,全部“农转非”。
这个决定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举报王伯祥“挥霍公款”,上级派来调查组。面对质疑,王伯祥坚定地说:“留下一个韩永山,就是留下了一把金钥匙,种下了一棵摇钱树。”
韩永山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研发的冬暖式大棚技术,从最初的17个试验棚发展到全县5000个,最终推广至全国。多年后,当寿光因蔬菜产业闻名全国时,人们才真正理解王伯祥当年的远见。
以事育人的信念。
王伯祥特别强调“实践出真知”的识才方法,他善于从基层一线、从实际工作中发现人才的真才实学。
1987年1月,王伯祥来到台头镇造纸厂考察,直接抓这个企业的副镇长兼经委主任陈永兴汇报时简明扼要,又头头是道,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王伯祥当即判断:“此人有魄力有水平,堪当大用,说不定能让奄奄一息的县造纸厂起死回生。”随后,县委组织部对陈永兴启动全面考察。
10天后,县委书记王伯祥亲自送这位53岁的“老将”上任,这在寿光历史上还是头一遭。陈永兴果然不负众望,仅用4个月就使县造纸厂扭亏为盈,并最终将其发展为目前总资产七百多亿元、年销售收入二百多亿元的晨鸣纸业集团。
王伯祥在干部任用上表现出的果决态度,源于他坚定的价值信念:“选人看大节、看主流,只要政治素质可靠,有经济头脑、有开拓精神、有领导才能,能把企业搞上去,就可大胆启用。”
王伯祥的人才观形成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当时,“市场”二字仍属敏感词汇,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严重束缚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使用。王伯祥敏锐地察觉到,要打破寿光发展的桎梏,必须首先突破人才使用的条条框框。他曾在一次县委常委会上强调:“为一个人办事,只是他个人得益。我坚持了原则,事业发展了,大家都受益,将来亲友们也会理解我。”这种以事业为重、以发展为先的思维方式,构成了王伯祥人才观的思想基础。
王伯祥的人才观深深植根于其深厚的为民情怀。他始终把“让老百姓富起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杠杆。正如他所说:“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在这种价值导向下,王伯祥对人才的选择和使用完全以能否造福百姓为标准,而非个人私利或传统惯例。这种“以民为本”的人才观,使得他在人才工作中敢于打破常规、承担风险。
县域发展的现实需求也塑造了王伯祥独特的人才理念。当时,寿光南富北穷的“半身不遂”状况、蔬菜产业亟需突破的技术瓶颈、工业企业普遍亏损的经营困境,都呼唤着能够破解难题的各类人才。王伯祥深刻认识到,没有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敢创新的能人,寿光的发展蓝图将难以实现。因此,他不拘泥于资历、年龄、出身等传统标准,而是以实际能力和贡献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尺度。
王伯祥的人才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它不是抽象的理论构建,而是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蔬菜技术专家的引进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从农业开发带头人的培养到教育卫生专业人才的重视,王伯祥的人才工作始终紧扣寿光发展的关键环节,体现了强烈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品格。
王伯祥人才观的形成,还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质密切相关。作为土生土长的寿光人,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使其能够真正从寿光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人才问题;而他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性格,则使其在人才工作中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胆识和魄力。正如寿光百姓对他的评价:“他走进人群中普普通通,你走进他心里,会发现他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质,使王伯祥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形成并践行其前瞻性的人才理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王伯祥以其非凡的识才慧眼,为寿光发现和集聚了一批能够改变县域命运的关键人才。他的人才选拔理念,不仅为当时的寿光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也为当今的人才工作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今天,当我们回望王伯祥的人才观,依然能感受到其穿越时空的价值。
他告诉我们,人才工作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当年为了推广蔬菜大棚,王伯祥亲自带着韩永山走村串户,一户一户做工作。正是这种“钉钉子”精神,让新技术在寿光落地生根。
他告诉我们,人才评价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从24岁的田其祥到53岁的陈永兴,王伯祥用人从不看年龄资历,只看真才实学。
他告诉我们,留住人才要有“将心比心”的温度。给韩永山的特殊待遇,表面上看是物质激励,实质上是价值认同。正如韩永山自己所说:“遇到知音,拼了命也值得。”
他更告诉我们,培养人才要有“一线摔打”的智慧。在寿北开发的工地上,在蔬菜大棚的田间地头,王伯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实干型人才。
如今,寿光蔬菜年产值超百亿元,产品远销海内外。当我们看到“寿光模式”在全国推广时,不应忘记,这一切都始于一位县委书记对人才的珍视,始于那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赤诚之心。
王伯祥同志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留下的人才观依然熠熠生辉。在新时代的人才工作中,我们依然需要这种既重实绩又讲感情、既有原则又有温度的用人智慧。因为人才工作的本质,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而做人的工作,最需要的永远是一颗真心。
责任编辑:赵岳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