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中国睡眠研究会日前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目前的夜间平均睡眠时长为6.85小时,相比去年有所增加,但入睡时间推迟了17分钟。同时,人们的午睡时间也有所延长,超过七成的人午睡超过30分钟。
睡眠中为何会出现带“勾”的鼾声、“鬼压床”现象,助眠类药物是否可靠,可穿戴设备监测出的睡眠状况是否可信……一起来看↓↓↓
01出现带“勾”的鼾声,需要就诊吗?
专家指出,偶尔的睡眠不佳并不构成疾病,这在临床上被称为睡眠障碍。除了失眠之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另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特征是出现带有“勾”的鼾声,即鼾声会突然降低,随后升高,再突然消失,间隔几十秒至几分钟可能再次出现。
专家提醒:并非所有打鼾都需要就医,但如果打鼾导致白天感到困倦,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诊断。
02为何会出现“鬼压床”?
“鬼压床”现象,医学上称为睡眠瘫痪,既可发生在健康人群中,也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
在入睡初期或即将醒来时,身体的运动功能暂时处于停滞状态,而大脑仍然活跃并能感知外界刺激。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感觉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产生被束缚或被控制的感觉。
专家提醒:如果“鬼压床”现象频繁发生,可能与发作性睡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等疾病有关,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诊断。
03入睡困难,药物该怎么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静类安眠药主要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例如安定、氯硝安定)和新型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佐匹克隆、唑吡坦),后者在现今的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
此外,褪黑素类药物、部分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以及中成药也具有一定的安眠效果。
专家提醒: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应根据需要从小剂量开始,并且不宜长期使用。建议在一个月内逐渐减量或停药,减量过程中需逐步进行,避免突然停药。
04褪黑素真的“助眠”吗?
1
生物钟紊乱者
需要倒时差或倒班的人群。他们可以通过补充褪黑素来调整睡眠和觉醒时间。
2
中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松果体功能逐渐下降,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生物钟节律性减弱。适量补充褪黑素有助于改善睡眠。
然而,也有部分人群不适合服用褪黑素,包括孕妇、哺乳期妇女、抑郁症患者,以及患有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
褪黑素作为一种“激素”,若使用不当,可能引发多种副作用,包括头痛、头晕和白天嗜睡等。
专家提醒:专家指出,尽管褪黑素本身不会产生依赖性,但长期依赖外源性褪黑素可能会影响人体自身褪黑素的分泌。因此,建议使用时剂量不要超过2毫克,并且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超过3个月。
05可穿戴设备监测出的睡眠状况
真的可信吗?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监测睡眠质量。
然而,专家指出,虽然这些设备能够估算一定的睡眠时长,但它们无法准确判断睡眠的深浅程度。因此,如果错误地应用或过分依赖这些设备的监测结果,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焦虑情绪。
06这些关于睡觉的误区
你“踩坑”了吗?
误区一:睡得越多越健康❌
长时间睡眠可能带来健康隐患,如寿命缩短和认知功能障碍。
误区二:熬夜后使劲睡就能补回来❌
熬夜后不宜长时间补觉。
专家建议,熬夜结束后的两小时内可适当补充睡眠,午后3点前补睡半小时至一小时为佳,这样有助于晚上获得良好的深度睡眠,保证第二天的良好工作状态。
资料丨央视新闻
编辑丨李玲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