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着铁饭碗,拿着体制内工资,却能住着北京上亿豪宅,姜昆凭什么

2025-03-25 07:17:55美言不文娱乐社

图文/月亮编辑/小鱼“说学逗唱,全凭一张嘴”,相声演员的谋生工具就是那一张嘴。

然而说相声能有几个钱,更不要说体制内的相声演员了。

“相声大王”姜昆则一反常态,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出来北京上亿豪宅、过千万藏品,完全“秒杀”体制内。

“艺高人胆大”说的就是姜昆。

他是说相声的,但又不仅仅是说相声的,不拘泥于一种形式的相声,全方面开花。

向金钱“

弯腰”提起相声,年轻人第一想法是郭德纲、张云雷等德云社人物,老一辈人则是姜昆。

姜昆可以说是相声界的领军人物,把相声发扬光大,传到普通大众的家中,让相声有内涵又朴实。

他是普通家庭孩子出身,对于钱有一定执念,学会相声后就开始琢磨各种赚钱方法。

人家是靠说一场场的相声赚钱,他偏不,把自己该说的相声说完,把名气打起来后,就减少出现频率。

因为他要在幕后工作——帮别人写相声本子。

说一场相声准备工作很多,花费时间也不少,但帮别人写个本子一劳永逸,酬劳还高,那何乐而不为呢?

许多人入门相声的人,就只会死磕着赶场子这一种方式去赚钱,不会创新方式,提高收入。

姜昆写本子既能增加他的收入,也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毕竟量变会引起质变。

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人脉也越来越广。

春晚他与李文华创作的《如此照相》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姜昆不再只是相声圈子里的人,升格成为相声演员。

名气大了,咖位不一样了,演出费也自然水涨船高,在那个物价还未高涨的年代,就能达到万元级别的出场费。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的商业活动找到他,开业活动、公司庆典、广告等等,为他增加诸多收入。

他代言的脑白金广告更是众所周知,“过年过节不收礼啊,收礼只收脑白金”哪个小孩没跟着哼过呢?

成为“领路人”在赚钱的同时,他也不忘记精进自己的相声技术。

撇开其他的东西,他归根结底还是一名相声演出工作者,这也是他的初心所在,不忍心就这么放弃。

天赋加努力,再加一点运气,姜昆在相声界愈来愈如鱼得水,成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进入体制内,端上了铁饭碗。

有了这一层面的职位,他也发扬光大党的理念,无私帮助他人。

赵本山、陈佩斯、贾玲等如今的喜剧大咖都离不开他的提携。

于陈佩斯而言,姜昆的出现是锦上添花。

陈佩斯与朱时茂原本已经小有名气,春节联欢晚会即将开展,姜昆知道这两人实力不错就想要邀请二人。

二人表演完节目时,差点被导演组淘汰,还是姜昆力保说自己一定能改合格,才有了候审的资格。

要把一个有点出彩的小品改的符合上春晚,这可不简单。

在改进途中,陈佩斯与姜昆多次想要气馁,还是姜昆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励,把他们给劝回来。

还以自己做例子,给他们画大饼。

在春晚出现,以后他们的人生都会不一样,事业也会有更大的发展,不能被眼前的苦难给打倒。

一番番真心话,把二人留下。

1984年,《吃面条》小品登台。

耳目一新的表演方式,恰到好处的包袱,轻松愉悦又包含一些小启示。

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名字终于人尽皆知,开创“小品时代”。

赵本山因为二人转而出名,幽默充斥着小品的每个节点,姜昆被观众与其比较,还说他没有赵本山那么搞笑。

姜昆不但不生气,还主动找到赵本山,主动提出帮他进入电视台。

经过他的大力帮助,1989年赵本山首次登上电视台,一炮而红。

中国的曲艺界,不能缺了姜昆,没有了他,几乎半壁江山都会消失。

说他是曲艺界的“领路人”一点都不为过。

即使他做出如此贡献,还有人对他指指点点,在鸡蛋里挑骨头。

最受诟病的就是他太有钱了。

在北京寸土寸金的黄金地带,坐拥几百平豪宅,换算人民币值上亿;

在苏州拥有收藏品博物馆,过千万藏品比比皆是,堪比国家级博物馆。

中国腾飞阶段,是赚钱的最好时机,现今无数的富豪都是从那时发家,姜昆也是搭上时代的顺风车。

进入相声界后,他一直向金钱“弯腰”,全方面开花,积累下雄厚的原始资本,在合适的时机便开始各项理财投资,取得不小的收获。

他的财富,基本明面上都可以查看。

体制内的人会有很多限制,是在中国发展多年以后才有的规定。

姜昆进入体制内时并没有这一项规定,他是踩中时代节点、吃上时代红利,才能得到这么多的财富。

黄金年代“逝去”人富后,正常人都会想要满足精神需求,慈善是必不可少的,随之就是要在自己掌控领域“翻云覆雨”。

具有雄厚财富的姜昆,也已经老去,仍在相声界活跃但知名度已经逐渐降低,德云社的弟子逐渐取代姜昆一脉的地位。

德云社由郭德纲创立。

初始时很是艰难,姜昆一脉可以说是相声界里的“霸王”,也是大众所认可的权威,无论有什么活动都会第一时间考虑姜昆一派。

没有演出就没有收入,最困难的时候郭德纲甚至支付不起自己儿子的学费,让他早早辍学。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逐渐普及,相声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郭德纲瞅准时机,紧跟时代,把相声与网络热梗相结合,在其中参杂人们所喜爱的元素。

了解市场永远是利器,德云社腾空出世,一夜爆红。

一者生,一者死,郭德纲“活”了,姜昆一脉的资源自然也就少了。

享受惯了顶级资源的姜昆自然是接受不了,他带头搞起“反三俗”运动。

因为郭德纲的相声无比接近底层民众,时常包含着一些男女关系话题,调侃女性、物化大众是家常便饭。

<

p>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就认为很低俗。

姜昆出自正派相声,说学逗唱都自有一套标准。

像郭德纲这种三流学派很是被他看不起,没想到他的德云社竟然比自己还火以后,更是生气,势必要把他“拉下马”。

“反三俗”运动便轰轰烈烈的开展。

成效却不显著,德云社反倒发展越来越好,票价被炒上天,姜昆一派的演出场子越来越空旷,有些场子票都卖不出去。

时代的发展让人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对于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不想动脑,听相声是一种娱乐活动,观众只想快乐,不想动脑、不想思考。

p>

郭德纲的德云社正是采取这一种模式——简单的快乐。

种种趋势好像表明姜昆一派已经落后于时代,不再被人青睐。

可有些老人,还是坚持去听姜昆的相声,他们表示听不懂郭德纲的相声。

的确,郭德纲的相声创新点很多,场子内的也多是年轻人。

姜昆的相声在一定层面上来说是跟不上时代。

但反过来看他正是把最正宗的相声流传下来,把独属于我们的非遗文化好好的传承,不让它被时代所歪曲。

旧东西想要焕发新的生机,难免会要有所改变。

姜昆想要让他这一派相声“复活”,那就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不过也要注意保留其最珍贵的内涵。

2023年,沉寂已久的姜昆重新登上春晚舞台。

历经22年,他携着相声归来,让相声焕发新的光芒,以新的面貌进入观众的视野。

如他所愿,郭德纲的德云社开始走下坡路,没有内涵的东西始终是走不远的。

时代发展起起伏伏、变化多端。

姜昆能起死回生,也是得益于人们明白当下自己太过于沉溺于短暂娱乐,需要深度信息填充大脑,需要更深度的思考。

“黄金年代”逝去,是对姜昆的一种警示,告诉他没有人能永远站在顶端,要不断提高、不断发展,要做“常青树”,做行业的标杆。

姜昆的富,是他奋斗的结果,多年努力拼搏,才得如今富裕人生,作为行业泰斗,这般待遇并不过分。

很多人认为他体制内还过的富的流油感到不满,是内心的嫉妒作祟,是不了解事情真相的单方面评判。

看待一个事情,要多方面了解再开口,不然就像一些没有素质的人一样无厘头的抨击姜昆。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