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向美国出售港口,刨去其他开支,将会获得190亿美元的现金流,李嘉诚还是高兴早了,这190亿美元还没有到账,港媒已经打响了第三枪,李嘉诚相关公司的股价也一跌再跌。
这场交易引发的轩然大波迅速蔓延至舆论场,其中香港《大公报》成为了这场舆论风暴的中心。从3月13日起,《大公报》以笔为剑,连续三次发文,直击李嘉诚这次交易的要害。3月13日,《大公报》率先打响第一枪,发表评论文章《莫天真勿糊涂》。
文中尖锐地指出,长和将如此多重要港口转让给“不怀好意的美国势力”,这背后的“精明”交易,是否真正考虑过国家民族利益?这一问,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沉浸在商业利益美梦中的李嘉诚团队,也让公众开始深入思考这笔交易背后隐藏的地缘政治风险。
紧接着,3月15日,《大公报》再度发力,发表时评《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3月21日,《大公报》更是发出最后通牒式的文章《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文章深入剖析了这次交易背后的复杂局势,指出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通过控制全球关键基础设施来遏制中国发展,而港口作为全球贸易的核心节点,成为了美国的重点目标。
这次交易中,贝莱德财团与美国政府关系密切,一旦交易完成,美国将进一步巩固对全球航运网络的控制权,对中国的外贸和供应链造成巨大压力,不仅可能导致中国企业物流成本上升,削弱国际竞争力,还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形成阻碍。
随着港媒的口诛笔伐与舆论的持续发酵,资本市场也对李嘉诚这次交易做出了残酷的回应。自3月4日交易公告发布以来,长江和记实业的股价便如自由落体般一路狂泻。仅仅11个交易日,长和的市值就累计蒸发了323.6亿港元,这相当于一家中型上市企业的全部身家,瞬间化为泡影。
3月21日,长和股价开盘便大幅跳水,盘中一度跌幅达3.9%,收盘时跌幅仍高达3.57%,报收于43.1港元。长实集团同样未能幸免,当日股价跌幅达到6.39%,和黄医药的股价更是惨不忍睹,跌幅超过6.78%。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投资者用脚投票,表达对李嘉诚这次交易的极度担忧与不满。
长和的股价暴跌并非孤立事件,它与这次交易以及舆论压力紧密相连。在交易公告发布初期,长和股价曾因套现利好短暂上涨,但随着《大公报》等媒体的猛烈抨击,以及公众对交易背后地缘政治风险的深入挖掘,投资者的信心被彻底击碎。大家纷纷抛售长和股票,导致股价持续暴跌。
而长和在3月20日发布的2024年年报,虽显示总营收同比增长3.3%,但净利润却同比暴跌27.29%,这无疑让本就脆弱的股价雪上加霜。加之长和及长实罕见取消年度业绩记者会,被市场解读为回避港口交易争议,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抛售潮。
李嘉诚出售港口,对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危害?若出售的是海外港口,可能影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关键节点的布局。例如,港口是贸易通道的枢纽,控制权易手可能间接影响中国商品的运输效率和成本。部分港口位于战略要地,若被竞争对手国家或企业控制,可能增加中国航运的潜在风险。若美国或其盟友企业接手,可能在极端情况下对中国船只施加限制。现代港口运营涉及大量物流数据,若被外国实体掌握,可能泄露与中国经济相关的敏感信息,并且有可能被外国针对。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