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贵州发耳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耳公司)主矿区,一片花园式建筑掩映在重峦叠嶂间,很难将眼前这片花园与一座年产11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煤矿联系在一起。
通过智慧矿山建设,发耳公司实施煤炭运输、储存“封闭式”管理,地面运输流量和井下生产流量互相匹配,将煤炭藏于“地下仓库”。一座座现代化楼宇通过原煤栈桥相连,原煤栈桥采用全封闭结构,实现原煤不落地、产品全进仓、厂区无污染。
“绿色环保”的倡导不仅停留在地面,在百米井下,也是一番“绿意盎然”。胶带巡检机器人替代人工巡检、智能化割煤机代替人工采煤、刮板输送机输送滚滚“乌金”……在采煤的整个过程人机分离、安全高效。
发耳公司主矿区
“原来1个工作面需要30人,现在只需要12个人。”发耳公司设备部点检长巩涛涛告诉记者巩涛涛介绍,如今,发耳煤业每年节约人工成本1500余万元,日采煤量提高50%以上。
从传统高排放高污染的火电厂转变为环境友好的“绿电厂”,实现超低排放也是其关键一步。
近段时间,随着4号机组通流改造项目设备陆续到货,发耳公司机组升级工程进入新阶段。作为贵州省“西电东送”主力电厂,发耳公司1号、3号机组已率先完成通流改造,今年将重点攻坚4号机组通流改造,采用国内领先的AIBT技术(小直径、多级数设计),预计年内实现关键突破。
“近年来,我们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政策,分别进行了机组通流改造、机组‘一机双塔’改造、机组GGH烟道优化改造及机组空预器蓄热元件升级改造等节能改造项目。”巩涛涛告诉记者,机组升级改造累计投入资金约5亿元,改造后机组供电煤耗下降约8克/千瓦时,厂用电率下降约0.25%。
发耳公司自2003年扎根六盘水以来,其四台总装机246万千瓦的亚临界机组始终是“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支点。1、2号机组于2008年投运,3、4号机组分别于2009年、2010年并网,通过500千伏线路直送广东,累计输送电量超2000亿千瓦时。
“技术改造不是‘一刀切’,而是针对每台机组特性精准施策。”巩涛涛介绍,早在2016年,3号机组便成为贵州首台实施通流改造的机组,2019年1号机组接力升级,而今年4号机组将采用更先进的AIBT技术,重点对高中压转子、内缸、喷嘴组、汽封等核心部件升级,并创新增设三段抽汽蒸冷器,直击汽封漏气量偏大“痛点”。改造后,4号机组供电煤耗可平均下降12.48克/千瓦时。
面对高海拔复杂工况,由发耳公司各部门技术骨干组成的创新工作室,开发出“汽封间隙动态调整装置”等2项实用新型专利。在4号机组改造中,团队运用三维流场仿真技术,将通流部件装配精度控制在0.05毫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100。
发耳公司井下智能化工作面
“小直径、多级数设计就像给汽轮机装上‘涡轮增压’。”巩涛涛比喻道,新结构使蒸汽能量利用率提升9%,配合中低压连通管改造,全厂四台机组改造完成后,年节约标煤将超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达41万吨,相当于1.2万亩森林的固碳量。
通过加强能耗管理,深挖节能潜力,发耳公司开展了降低锅炉飞灰含碳量、防止空预器堵塞、阀门内漏治理、烟风道漏风治理、保温超温治理、汽机冷端治理等攻坚,逐步消除了影响能耗的短板。
从2016年“单点突破”到2023年“系统攻坚”,发耳公司的技改路径清晰可见:3号机组验证技术可行性,1号机组优化施工流程,4号机组引入前沿技术,形成“改造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这种阶梯式推进模式,使单台机组改造周期从初期的120天压缩至80天,施工期间仍保持电网稳定调度。
在“西电东送”战略进入第三十个年头之际,这座乌蒙山区的“能源老兵”将以绿色新姿,继续守护粤港澳大湾区的灯火通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江婷婷
编辑朱登芳
二审李姗
三审岳振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